早晨
作者: 田秉锷
……于是所有街道平滑而灿烂地躺在那儿。
只有偶尔一名壮汉从上面匆匆走过。
一个时髦的姑娘同爸爸大吵大闹。
一个面包师有时歇下来望望晴朗的天空。
死去的太阳悬挂在房屋上面,又宽又厚。
四个胖妇人在一家酒吧门口尖嗓高叫。
一个马车夫跌倒下来,摔断了脖子。
一切都明亮、健康、清楚到令人厌烦。
一位慧眼先生疯疯癫癫滑行着,充满黑暗,
一个奄奄一息的上帝……在这个他所忘却
或许不曾注意的景象中——嘟哝着什么。死了。又笑了。
梦见了中风,半身不遂,骨疽。
(绿原译)
(德国)阿尔弗雷德·利希滕施泰因
“诗无达诂”,这是中国人面对古代晦涩之诗的慨叹。面对当代或东方、或西方的朦胧诗,历史的幽叹常转化为一筹莫展。于是,有兜底儿否定朦胧诗存在价值的高见泛滥。其实,再朦胧的诗,也可以寻到理解的蛛丝马迹,只是这种理解具有不确定性而已!
早晨一诗,标题与诗句的反差较大,这当是理解此诗的第一要著。西方诗人,有长于颂夜者,如德国诺伐利斯之夜的颂歌:亦有乐于颂日者,如古埃及人之阿顿颂诗。此诗虽名之为“早晨”,但“颂”的意味已经荡然。中国人爱讲“一日之计在于晨”,并常用“晨曦”、“朝暾”表现某种美好的起始,欣尝此诗,切莫有中国传统旧识。诗分三节,每一节都呼应标题,再现阳光下的景物;而每一节又都对标题加以反讽,再现阳光下的荒谬。街道、壮汉、姑娘、爸爸、面包师、胖妇人、马车夫,慧眼先生等,因“晨”的到来与阳光的临照而开始一天的生活,这是一种共性的依持;但阳光下的追求却人各异志,连父女也难以沟通。这就无怪乎诗人感到“厌烦”上帝感到无聊了!黑暗中,大家一齐安眠,这是蒙昧的一致;获得光明,人们又总是飞鸟投林,堕入无穷无尽的呱噪——每一个早晨,总要带给人类一日的不安吗?诗的结句,归于梦,是上帝之梦,亦是世人之梦。外界的纷争暂息,人们各自的内心冲突又搅得人彻夜长梦、长惊、长瘫、长病……人生就是在日夜的轮回中永无休止地与人为恶、并与已为恶吗?
理解此诗的第二要著是它艺术上冷峻讽谕。全诗除“令人厌烦”四字外,几乎没有流露情感的句子,但情感又无处不在。这情感融在光与影的对照里(人们的匆忙与无聊),融在声与声的应和里(人们的吵闹与尖叫),融在神与人的隔膜里(上帝之死与人类之梦)。通过艺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俯视人寰的忧虑。
-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庾信(513—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鞭。 作品赏析春风:一作东风。妾驾鞭:一作驾妾鞭。-----------------------------
-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大戴礼记》原文鉴赏
-
[原 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①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则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尔,则⑧何以⑨哉?” 子路率尔⑩而对曰:“千乘(11)之国,摄乎(12)大国之间,加
-
《惟力行节俭,尽去浮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某启:某闻玄螭掩耀,光销赤堇之芒〔2〕;白鹤摧辉,影灭青胡之宝〔3〕。由是紫氛霄耿,
-
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
-
原强(节选) 严复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
-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皇佑二年(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