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情诗三百首赏析
祈父
作者: 张天善戎耀文 【本书体例】
【原文】:
祈父,予王之爪牙(1)。胡转予于恤(2),靡所止居(3)?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可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4)。
【鉴赏】:
这首诗是写一位都城或王宫卫士斥责司马的诗。按规定,卫士职责是保卫都城王宫的,现在却征调他们去边疆抗击羌戎,所以发出这样怨愤之词,此诗指责司马征调失常,指挥无能,使大家陷入困境,从侧面讽刺了国君的用人不当。诗序:“刺宣王也。”毛诗:“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这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全诗三章,章四句。第一、二章,只是“爪牙”“爪士”,“止居”“止”的区别,其它句子都一样。第三章,一,二句同前两章相同,第二、四句与前两章有变化,意思较前更进一层,怨愤之情已登峰造极。
三章首句皆直呼“司马”这个掌管军事的长官名称。“祈”是“圻”的借字,古“圻”与“畿”通。所以掌管封畿之内的兵甲者,其官名为“祈父”,祈父就是司马。“爪牙”,孔颖达曰:“鸟用爪,兽用牙,以防卫己身。”这里用“爪牙”来比喻都城王宫的卫士。第二章“爪士”也是这个意思。“止居”是居住的意思,“”(zhǐ)是“止”的意思,与“止居”同义。第一、二章的大意是:大司马将军啊!我们是守卫都城王宫的爪牙卫士,为啥调我们到战场,害得我们背井离乡,有家难归。此处两次直呼大司马,反复倾吐了卫士的愤懑之情。他们从三个方面谴责了司马将军。一不该征调我们这些守都城王宫的卫士上战场打仗;二不该长期征调我们,边防吃紧临时抽调来凑急也算,可是司马将军却无期限地征调我们;三不该指挥不当,陷我们于忧患境地,常常转徙,没有安身之处,也不能归乡回家啊!
第三章,已由怨愤发展到诅咒斥骂,愤懑之情已达到极点,“亶不聪”的“亶”是诚然、实在的意思,本章大意是:大司马将军啊!你真是太昏庸胡涂了。为何把我们引入忧患的困境,家中老母,无人去奉养。
对于“祈父”之昏庸,除前面所述外,还应作多方面的理解。国语·吴语:“越勾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史记中也有“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之无兄弟者,归养。”宋代朱熹也说:“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其意谓此法人皆闻之,汝独不闻乎?乃驱吾从戎,使我亲不免薪水之劳也!”谴责之中也应包含以上之意。
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质疑,一个普通卫士,敢唱反对司马将军的歌,还给采诗者采录,收入诗经。诗经的篇章,多为现实主义的杰作。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国君用人之不当的真实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兵间的关系问题。对此,周振甫先生就曾论证说:“这说明当时士兵和司令之间的关系,士兵还敢于吐露他的不满的怨情,司令还能允许他们唱。这种关系,到春秋时还保存着。如左传宣公二年,宋国的统帅华元与郑国作战被俘,逃回。宋人筑城;华元作主管。筑城的工人唱歌笑华元‘弃甲而复’,‘弃甲复来’,华元只是让他们去唱,不加禁止,所以当时工人唱的歌还保留在左传里。”
-
这首诗中王韫秀用典贴切,展现了自己才女的史学功底,历来为后代文人赞赏。其中“知道浮云不久长”因为蕴含着哲理性被誉为名句。 开头一句“楚竹燕歌动画梁”,楚竹和燕歌,分别指代南北方的音乐,由此可见元载网罗了全国各地的佳丽。家中的美女之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写情 作者: 李益 【原诗
-
蟠木蟠木,有似我身;不中乎器,无用于人。下拥肿而上辚菌,桷不桷兮轮不轮。天子建明堂兮既非梁栋,诸侯斫大辂兮材又不中。唯我病夫,或有所用。用尔为几,承吾臂支吾颐而已矣。不伤尔性,不枉尔理。尔怏怏为几之外
-
二柄第七 【题解】 二柄,指刑与德之权。即惩罚与奖赏两种权柄。韩非在本文重点分析了君主掌握和实施赏罚两种权柄的重要性,指出君主
-
中国诗歌的常见专有词语 在中国诗歌的题目和有
-
1 明明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两岁,不晓得什么。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八岁,明明就懂得了人的生死。明明见母亲睡在一块木板上,脸上盖着草
-
几百件或大或小、形态不一的器皿静静地坐卧在那里,以一种沉默凝重的姿态。在灯光的辉映下泛着熠熠的光泽,仿佛一个垂暮的老人在夕阳下回首
-
[魏]曹植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