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翻译与解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01。无有入于无间0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0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04,天下希及之05。
今 译
天下最柔弱的水,能够穿透天下最坚硬的金石。无形的力量能贯穿无缝隙之物。因此,我便知道至柔的功用。不言说的教育,无为而功自成的益处,世人是很少能明白此等道理的。
评 议
本章是讲“至柔”能战胜“至坚”的哲学。这即是本章的主旨所在。高亨先生说老子:“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贵柔的主张。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无为的主张。”(老子注译)照此说来,似乎本章具有双重主题,其实则不然。本章只有一个主旨。
怎样正确地解读本章呢?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两句,与下面“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两句,是一脉相承的。在这四句中间,老子用“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两句,即把前后的意思连贯起来。从文字结构而言,是非常严谨的。老子认为,世人很少能明白“至柔”能战胜“至坚”的道理,所以,他最后说:“天下希及之 !”这是他对世人不知此理发出的感慨。只有这样解读本章,才符合老子的本意。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我们运用得正确,的确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取得斗争的胜利。这在历史上,并不乏这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但是,在当今二十一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强梁者争霸世界,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没有坚强的实力作后盾,而想以柔弱胜刚强,是很难实现的。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是对“强梁者”的警告;要他们不要为非作歹、作恶多端而称霸世界,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将以可耻的下场告终。
注释
01至柔:最柔弱,指水而言。驰骋:奔跑往来。至坚:最坚强,指金石等而言。两句:河上公曰:“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02无有:无形,指无形状之水。间:空隙。句谓:“至柔”无形之水,可以穿透没有空隙的金石。03无为:老子曰:“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无为”之道贵柔,故此“无为”是指“至柔”而言。有益:有益处。林希逸曰:“有益,有功用。”吴澄曰:“柔能胜刚,无能入有,皆非所为而自然,故曰‘无为之有益’。”04无为之益:吴澄曰:“无为之益,谓至柔无有之驰骋能入也。”两句:林希逸曰:“不言而教自行,无为而功自成。”05希:同“稀”,故傅奕本作“稀”。之:此。句谓:天下人很少能知道此理。按吴澄曰:“天下之以有言为教,有为为益,远不能及此,故曰‘希及之’。”-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牧童课堂实录,内容包括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牧童听课称赞,《牧童》这首师的诗境,.诗中有古代儿童有趣的童年生活,古诗《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牧童。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青草长得十分茂盛,平坦,就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
-
《颜氏家训》是北齐颜之推为阐述教子治家、立身扬名而作。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勉学》在《颜氏家训》中列卷四第八篇。
-
作者: 崔天鹏 【本书体例】
-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首诗写诗人谢脁于建业(今南京市)江上为送别友人范云
-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正不易得》经典解读 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
杜甫 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少年行,乃乐府杂曲歌辞,本出于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场,即结任侠客为游乐之场的意思。歌辞内容,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曹植
-
史托姆 (巴金 译) 老人 一个晚秋的下午,有一位服装整齐的老人慢慢地沿街走来。他好象是散步后回家似的,他的旧式的扣鞋已经盖满了灰尘。他腋下挟着他的金头的长手杖;他一双暗黑的眼睛里仿佛还藏着他整个失去
-
水仙子·吴山秋夜 张可久 山头老树起秋声。沙嘴残潮荡月明。 倚阑不尽登临兴。 骨毛寒环佩轻。桂飘香两袖风生。 携手乘鸾去。吹箫作凤鸣。回首江城。 张可久:
-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
(一题作小饮西湖,怀欧阳叔弼兄弟,赠赵景贶、陈履常)岁暮自急景,我闲方缓觞。醉饮西湖晚,步转北渚长。地坐略少长,意行无涧冈。久知荠麦青,稍喜榆柳黄。盎盎春欲动,潋潋夜未央。水天鸥鹭静,月雾松桧香。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