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民歌》情诗三百首赏析
邺民歌
作者: 何国栋 【本书体例】
【原文】:
邺有贤令兮为史公(1),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2)。
【鉴赏】:
这首歌谣,又题为漳水歌,或魏河内民为史起歌(见清人杜文澜古谣谚卷五)。班固所撰汉书·沟洫志纪录了这首歌产生的背景:“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群臣饮酒。王谓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可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可见这是魏国人民赞颂兴修水利、造福后世的贤令史起的一首歌谣。歌谣,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它和诗经中的国风、汉乐府中的民歌一样,都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口头创作。因而富有强烈的现实性,最能体现人民的意绪,直接传达人民的心声。
这首歌谣用质朴的语言,简短的形式,直接道出了人民对有功于时人,造福于后代的贤能地方官吏的赞美,评价了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功绩。
歌谣只有三句。它直歌其事,简明扼要。第一句点明被歌颂者的姓氏和身份。不言其名而称“史公”表示敬意,这是古人的习惯。在“令”前面誉以“贤”字,既含敬意,又是确评。“贤”字有贤明、贤慧、贤能诸义,这里是贤能的意思。一个“贤”字,足为史起定性,贯穿了整个歌谣之中。此句虽系径而言之,也见用语的准确。
第二句紧紧扣住“贤”字,赞颂史起的贤举。“决漳河兮灌邺旁。”引漳河之水浇灌漳河流域,在水利事业尚不发达的古代,实属壮举。非贤能者莫所措办,而史起居然办到了,使白白流逝的河水得以利用,“以富魏之河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足见其“贤”。此句以史起的贤举,坐实了前句的“贤”字。
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赞美史起决漳灌邺的效益:“终古舄卤兮生稻粱。”史起引水灌溉,使亘古不毛的盐碱地上长出了稻粱,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迹。引漳灌邺,这不仅是改造盐碱地的好办法,具有经济效益,而且有着使魏国致富图强的政治效益。句中“舄卤”与“稻粱”对比,足见其效益显著,又冠以“终古”二字,更突出了这效益的历史意义。此句于质朴的叙事中采用对比层递、层层傅彩的手法,突出了史起兴修水利、造福后世的效益,有力地坐实了首句的“贤”字和第二句的“贤”举,且对史起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功绩作出了切当的评价,而没有丝毫夸饰溢美之辞。
整首歌谣,简而约,切而当,美而不淫,赞而不浮,其歌其事,径抒其情,确乎体现了质朴无华,不事雕饰的民间歌谣本色当行的语言特色。歌谣采用叙事评人的写法,紧扣一个“贤”字,逐层坐实,既不浮泛,又不夸饰;在简括朴实的言事中寓寄了恰当的评价,流露出充沛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于有功于当时恩泽后世者的由衷礼赞。是的,对于那些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怀的。
-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处】唐王翰《 凉州词 》。 【意思】夜光杯: 指华贵的酒杯。《十洲记》: 周穆王时,西域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 句意
-
楚歌十首(其九)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倒入黄牛漩,惊冲滟滪堆。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题解宪宗元和十年
-
《刘熙载·箴言四首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易
-
(传十章) 孟献子说:“家里能有自备车驾的官员,不该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家里凿有冰窖,祭祀能用冰的官员,不该计较养牛养羊的孳利。” “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
-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作品赏析溪边:又作溪傍香袖:又作香袂
-
柳岛之一瞥 我到东京以后,每天除了上日文课以外,其余的时间多半花在漫游上。并不是一定自命作家,到处采风问俗;只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
-
碧池新涨浴娇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游骑偶同人斗酒,名园相倚杏交花。银鞦騕袅嘶宛马,绣鞅璁珑走钿车。一曲将军何处笛?连云芳树日初斜。
-
[宋]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柴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
-
郑思肖举家自杀尽忠臣, 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 “潭州城是铁州城!”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