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史记·五帝本纪赞》鉴赏
古文观止·史记·五帝本纪赞
太史公曰①: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②。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③。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④。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⑤。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⑦,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 ①太史公: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龙门 (今陕西韩城南) 人。司马谈的儿子。少年好学,二十岁以后,游踪几乎遍及全国,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是司马迁生平中重要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时期。武帝元封三年 (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国家所藏的大量书籍。太初元年 (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书。天汉三年 (前98),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并于次年身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们原称此书为 太史公书,后来称为 史记。史记一百二十九篇有 “太史公曰”,其在篇首称“序”,篇末称“赞”,篇中称“论”,司马迁以这种形式对历史加以评论,言近而旨远。清章学诚认为其目的是“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②百家: 指先秦诸子百家。雅驯: 驯,同“训”。事有根据,文辞优美。即规范的意思。荐绅: 同 “搢绅”。搢,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一种玉或竹片制的狭长手版),因此称士大夫为搢绅或荐绅。③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 大戴礼记 和 孔子家语 中的篇名。儒者或不传:大戴礼记及孔子家语都不是正式的经书,所以汉代儒者认为不是圣人之言,多不传授学习。④空峒: 山名,即崆峒山。在甘肃平凉山西,属六盘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涿鹿: 古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被诸侯尊为天子。渐 (jian): 至,达到。浮: 乘船而行。长老: 指年老的人。处: 旧迹。风教: 风俗教化。古文: 指用篆书书写的古字本经书,有别于当时已立为学官的博士们所传授的用隶书书写的通行本 “今文”。近是: 近于是,近于正确,近于圣人之说。⑤章: 同 “彰”。明白,显著。弟: 同 “第”,但。表见: 记载。虚: 虚妄。⑥书缺有间(jian):尚书亡佚很多。轶 (yi): 散失。⑦尤雅: 典雅,优雅。
【译文】 太史公说: 学者多称说五帝,由来已经久远。可是尚书 只记载尧以来的史事,而诸子百家谈论黄帝,他们的文章不仅无事实依据,而且文辞也不够优美,所以就连士大夫也难以讲说得清楚明了。孔子所传 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们多不传授学习。我曾经西到崆峒,北过涿鹿,东达渤海,南渡江淮,到过那些老人都经常各自谈论黄帝、尧、舜活动的地方,其风俗教化本来就大不一样,总的说来,以不肯背离 尚书 所记载的为接近正确。我读春秋、国语,其中阐发五帝德、帝系姓 两篇的大义非常明显,但可惜儒者不深入考察,其实它们记载的都不虚妄。尚书 里面有很多缺亡散失的史事,时时在其他的记载传说中可以见到,如果不认真学习,深入思考,领会它的意义,确实很难同见闻浅薄的人谈论清楚。我根据古文和诸子百家有关五帝的著作论定编排,选择那些言语特别典雅的记载,写成 五帝本纪,放在十二本纪的开头。
【鉴赏】 “五帝”无疑最符合司马迁的 “人君” 理想,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黄帝的事迹,就连缙绅先生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诸子百家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又显得鄙陋不堪。司马迁通过实地考证,并在古代典籍中发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体现了司马迁考信求实的史学家风范。但司马迁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政治理想,“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写黄帝在战争时期 “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未尝宁居”; 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帝喾“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黄帝、帝喾率领自己的臣民,披荆斩棘,外能安邦,内能兴国,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敢为天下先。索隐述赞称颂五帝: “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大小远近,莫不怀柔。……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在五帝中,司马迁写得较详尽的是关于尧舜的事。写尧占篇幅最多的是他如何苦心焦虑为天下选接班人的事,以及究竟把天下传给舜还是自己的儿子丹朱所进行的思想斗争: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 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后来理智战胜了情感,终于把天下传给了舜。关于尧舜禅让的事最早见于 尚书,其次就是 孟子,但 尚书 和 孟子 里都没有关于尧进行思想斗争的话。清代的郭嵩焘认为这是司马迁的 “好奇”,是故意为了 “著此数语以生趣”。实际上,这样写不仅无损于圣人的伟大,反而传达出司马迁的一种理想: 天下不是个别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故程金造先生在史记管窥 中说: “太史公著 五帝本纪题于全书,又首始黄帝,实是以此篇著出其拨乱反正的具体事实,以成其 ‘一家之言’,为其全书所述的数千年史事,建立下国家治平的根本原则。”
-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
读书头欲白,相对眼终青。身更万事已头白,相对百年终眼青。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故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如今多白头。江山万里将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
【名句】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语出唐代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州鞭长句》诗。璧州鞭浑身是节,节节都怀有正直不屈的品格;璧州鞭遍体露青,处处都显示出不畏寒冻的意志。两句诗以璧州鞭作比,赞扬了元稹
-
盛礼郊仪肃,纯音帝乐清。葳蕤飘翠羽,赫奕展华旌。凤邸光交覆,鸾旗色共明。缤纷拂葩盖,辉映杂緌缨。且异文竿饰,非同翿舞名。竹宫歌毖祀,雅曲播遗声。
-
贤侯谢郡归,从游乐吾党。林泉富余地,卜筑疏陈莽。是时春正中,来燕音下士。若贺大厦成,喜留众宾赏。得名因谈笑,挥墨粲题榜。所夸贤豪盛,岂止池榭广。人心乐且闲,鸟意颉而颃。吟樽敞花轩,醉枕酣风幌。轻云薄藻
-
《先秦散文·韩非子·和氏》原文鉴赏 楚人和氏
-
小品《婚托儿》编剧:刘呼同【剧中角色】胡荣:女,老板石义:男,应聘者肖兰:女,征婚者(幕启。猛银公司接待室。)胡荣:没问题,没问题,保你
-
《枇杷非琵琶 莫是龙 袁福徵 屠隆》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莫廷韩过袁太冲家,见桌上有帖,写“琵琶四觔”,相与大笑。适屠赤水至,而笑容未了,即问其故。屠亦笑曰:“‘枇杷’不是此‘琵琶’。”袁曰:“只为当年识字差。”莫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处】唐刘禹锡《 乌衣巷 》。 【意思】从前在王导、谢安厅堂前飞 舞的燕子,如今已飞进普通百姓家里去 了。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豪 门世族,当时都住在
-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