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画像》原文|翻译|赏析
明·陆容2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3,多不称旨4。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5。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知也。
1 本文及下篇均选自菽园杂记,标题系选注者所加。朱元璋: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他面貌极丑。2 陆容(1436-1494):字文量,有笔记菽园杂记。3 高皇:指朱元璋。御容:皇帝的容貌。4 称旨:称心、满意。5 穆穆之容:端庄雍容高贵的样子。
【析点】 据说,“画工”到了汉代已形成了一个庞大队伍。除民间画工外,宫廷里还专门供养了一批画工。到了明代,为朱元璋临摹肖像的,自然都是些专为皇帝所用的丹青能手;这些画工画“御容”又自是极尽其艺的,可是画了多幅,没有一件为朱元璋满意。是这些肖像画都没有达到“形神兼备”么? 不是,“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结果让这位皇帝看了,依然不满意。那怎样才能画一幅皇帝满意的肖像呢? “一工探知上意”,“上意”者何? 作者未说,这画工心里有数,他“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果然龙颜大展,且“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写到这里此文当了了罢,但作者接着又加了一笔:“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知也。”为何要加这一笔? 原来,朱元璋本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上意”就是让画工造假,然而让人造假,怎可明示? 所以“他工不知也”。
据说当时“相面术”已广为流传,曾当过和尚的朱元璋,深知全朝文武及百姓之迷信心理。倘若将皇帝真实的丑样子传出去,如何维护他的统治? 朱元璋为了长期把持封建独裁皇权,可谓心机费尽。
小文叙述不枝不蔓,娓娓道来;绵里藏针,言近旨远
-
杂言诗 作者: 傅玄 【原
-
郑板桥绝句·渔翁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作者简介郑燮(xiè)(1695—1765年),字克柔,号
-
《先秦散文·礼记·苛政猛于虎》原文鉴赏 孔子
-
易水歌荆轲【原文】风萧萧[1]兮易水[2]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注释】[1]萧萧:形容风声。[2]易水: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
-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注释】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代著名清官。始举进士,皆因父母老病两辞
-
平公今诗伯,秀发吾所羡。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研。巨璞禹凿馀,异状君独见。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联坳各尽墨,多水递隐现。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比公头上冠,贞质未为贱。当公赋佳句,况得终清宴。公含起草
-
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
-
要理解李纲这首词中的思想感情,先要对他的政治立场和生活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李纲的一生是坚决主张抗金的,是著名的抗战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在宣和七年,金兵进犯,宋徽宗惊慌失措,急于逃避时,李纲曾刺臂血上书,力主抗战。宋钦宗以李纲为兵部侍郎,
-
沈夫子,胡为醉翁吟,醉翁岂能知尔琴。滁山高绝滁水深,空岩悲风夜吹林。山溜白玉悬青岑,一泻万仞源莫寻。醉翁每来喜登临,醉倒石上遗其簪,云荒石老岁月侵。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幽思穷崎嶔。自言爱此万仞水,谓是
-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出处】唐钱起《 赠阙下裴舍人 》。 【意思】暖阳不能消散穷途落魄之憾,遥望天空常常怀有捧日赤心。十年来频频献赋还知音未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