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卖花声·怀古》诗意|阅读答案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约1270—1348前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鄞县)人,做过地方小吏,仕途上很不得意,便放浪山水之间,晚年久居西湖,专写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是散曲的专门作家,保存到今天有八百余首,为元人中最多者。他的散曲创作以炼句为工,对仗见巧,题材广泛,多写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流露有怀才不遇思想。他的散曲风格雅丽,经常独创俊语,但距一般散曲的质朴愈来愈远。
张可久是一个宦途失意者,可能这一点使他能用比较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综观历史,他从许多盖世英雄的成功与失败中看到,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的一切都过去了,生活中,只有民众却总是千古一律地在遭受着苦难,永远不能脱离水深火热处境。作者从历史人物与事件中择出几件很典型的事项: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围垓下,其爱妾虞姬自刎而死;三国时周瑜在赤壁山火烧曹操战船,创造了一代战史上的奇观。这二者一个是失败的典型,一个是成功的范例,然而他们的争逐成败,对于民众来说,带来的都是苦难。东汉的班超,以“投笔从戎”的事迹,扬名史册,但人们对他也是多知其壮志发端,而却很少知其垂老结局,他在晚年久处边庭,思归不得,情景足够可怜。作者是用例说明,壮志不免有消歇之日,期待未必终有所成;而个人的得失,也皆不能改变生民的涂炭之苦。张可久对历史的过去看得很清楚,他对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不认为自己是救世英雄,他只认为自己是清醒的观察者,生民苦难的同情人,他所能实际做到的只是代人民发出对于苦难的诅咒,在当时最可贵的是他的这“一声长叹”。有人说:同情是所有美德中最廉价而又无用的东西。可是它毕竟还是美德的构成因素,何况它还是正义感的原生细胞。许多对世道不公、生民苦难的实际变革运动,都是从这里作为思想发端的。张可久,他对人民有同情,而且发之为诗,这就是实践行动,而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几乎又是可能实行的唯一的行动。所以这一声长叹是屈原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之后,无数和声里的很有独特旋律的一支小调。
-
【3656】2050年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鞍钢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8 5万字,2017年9月第1版,42元)△共6个部分:①中国社会主义
-
作者: 赵逵夫 【本书体例】
-
典源出处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字通明,为诸王侍读,后上表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
-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
-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
柳宗元《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 1 ?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 2 ?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3 。盖
-
归去未。风雨送春行李。一枕离愁头澈尾。如何消遣是。遥想归舟天际。绿鬓珑璁慵理。好梦未成莺唤起。粉香犹有殢。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①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作品赏析【注解】:1、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2、双鲤:指书信。3、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简析】:这首诗以感谢
-
万壑争流图 明·文徵明作 纸本小青绿设色 纵一三二.四厘米 横三五.二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文徵明山水笔墨蕴藉、清婉文秀,细劲茂密中见爽朗,他以董巨、二米、赵孟頫、“元四家”筑基,虽也取法北格,但一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