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铨《落叶》诗意|阅读答案
古道无人拾堕樵,啼乌来往独魂销。
一林冷月露山寺,十里清霜生板桥。
旧事几添摇落感,离情不记短长条。
高楼试奏哀蝉曲,满耳秋风咽玉箫。
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清容、苕生,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是清朝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写诗学习宋朝的黄庭坚,长于七言古诗。他的诗中有浓厚的传统思想,少量的诗涉及民众生活,有对劳动者的同情。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独自走在一条无人行走的古道之上,满路上都是落叶残枝,归林的乌鸦啼飞来往,使诗人心情更加烦恼。秋月从远处的寺庙后面升起,把清冷的辉光洒满林间,目光所见之处,月色临霜使桥上覆盖的清霜更显浓厚。在这种冷落、孤凄的景色氛围中,最能使人想起许多往事,而旧事浮上心头,心中的感慨更加重了秋宵古道的摇落之感;这时羁旅思归的情意充满心间,令人伤痛的离情,真使人不敢回忆春天杨柳树下的分别。我想要登上高楼,弹奏汉武帝当年为怀念死去的李夫人而创作落叶哀蝉曲,那时将会摇动满天秋风与此曲同化,使听者入耳生悲,让悲凉的箫管也为之凝咽无声。这首诗写秋宵羁旅途中的摇落伤痛之情,层层加深,淋漓尽致,在清代的抒情诗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
洛城秋霁后,梵阁暮登时。此日风烟好,今秋节候迟。霞光红泛滟,树影碧参差。莫虑言归晚,牛家有宿期。
-
【注释】:此词写中秋月景而兼怀人。词中以清婉和雅的语言,对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细腻传神的描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本词给予高度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又岂无佳词 ?如晁次膺(端礼字)《鸭头绿》一词殊清婉,
-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栖:寄托。依阿
-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 ① 。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② 。 煮豆燃豆萁 ③ ,豆在釜中泣 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⑤ ! 【释词】 ①欻
-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祝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
《仙人掌》咏仙人掌 仙人掌、仙人掌科,灌丛状
-
古代诗文名篇之左传·成公三年《知罃对楚王问》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文·历史散文·左传·成公三年《知罃对楚王问》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指外因和内因存在辩证关系,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促使事物发展变化。毛泽东《矛盾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十二东秦比汉京,去年古寺共题名。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茅屋拟归田二顷,金丹终扫雪千茎。何人更似苏司业,和遍新诗满洛城。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