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左思《咏史》诗意|阅读答案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左思《咏史》诗意|阅读答案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西晋著名诗赋作家。由于出身寒微,本人虽然很有才华,博学能文,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使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纸贵,但在门阀森严的西晋社会,终身仕进不得意。左思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他的咏史诗表现得极为强烈鲜明。左思现存诗十四首。他善于咏史抒情,感情充沛,笔力雄迈,语言醇朴,在六朝的绮靡华丽的诗风中,是有数的不被熏染者。

本篇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这首诗用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为了确保高级世族政治上的权利,吏部任人只依据门第高低作为用否的标准,这种选用法称为“门选”,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当时的门阀世族有荫亲属制,所荫亲属,多的可达九族,少的也还有三世。这种制度使得寒门庶族几乎是报国无门,很多社会矛盾因此而日趋尖锐化。左思的这首诗是包含愤怒感情的诗史,千余年来一直引发读者感慨不已。作者满腹不平,他提出,山上的离离弱苗,茎干不过一寸粗细,它们竟能荫盖山下的百尺青松,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地势使之然”。作者由自然界的这种不合理,进而与社会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形象的力量,已使人从情理上产生共鸣。总题目是咏史,可是到此具体说的还是“时事”。结尾四句提出了西汉的三个历史人物,金日磾、张汤两家的子孙亲近,七世得荫,而人才出众的冯唐,却白首屈于郎署。在诗人看来,完全不合理的以“地势”定位的制度,已经“由来非一朝”了,怎能不有不平之鸣?

这首诗,感慨深沉,感染力强,主要是由于它的主题与结构形式,达到了完全统一。全诗十二句,主题是愤慨世道不公,腐败无能的世族子弟,个个早踞高位,英俊多才的寒门贤士,人人沉居下品。这种主题的揭示,见之于形象,最有力的形式莫过于具体的对比。左思在此正是用了这种手法。十二句中有四组对比句,“涧底松”与“山上苗”是对比,“彼径寸”与“此百尺”是对比, “高位”与“下僚”是对比,金张两家七世荫亲与冯唐白首不被召用是对比。比较的结果,能在对象的存在中观照自身,这是感知事物间区别最好的一种形式,是诗歌形象的具体表现手法之一。左思在诗中不仅大量用比,而比的又极为工整、匀和,名物对比中,巧妙地运用动词,避免了名实事物一般陈列的单调方式,如“以”、 “荫”, “蹑”、 “沉”, “藉”、 “珥”等等,都有很重的份量。诗中还有对比之中的比喻,如“松”、“苗”是对比,但诗人的意图不在“松”、 “苗”上,而是以它们比喻生活中的寒门与世族,这就使诗句达到了以比喻构成对比的双重形象化的高超地步。十二句诗,每四句构成一个完整比较体,每四句又都有一结,这样对三章的三结性的比较,就把全诗的主题,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好几百年,不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能生发感慨,除了是生活现实激发人心,诗的特殊形象构成方式,及其与主题的完美统一,也是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 古典文学作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灞涘望长安 〔2〕 ,河阳视京县 〔3〕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4〕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5〕 。喧鸟覆春洲 〔6〕 ,杂英满芳甸 〔7〕 。去矣方滞淫 〔8〕 ,怀哉罢欢宴 〔9〕 。

  • 选取古诗词里的一个意象(找一些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选取古诗词里的一个意象,内容包括找一些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杜甫《吹笛》全诗赏析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作品赏析【鹤注】梁权道编在大历元年。按诗云“胡骑中宵堪北走,”当指

  •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名言: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注释: 因任: 椐据能力。循: 依据。责: 求。实: 指事功, 功绩。 句意: 根据能力大小而授于官职, 依据名声大小而考求功绩。 出处: 《韩非子·定法》

  • 《项脊轩志》注释和全文翻译

    明·归有光 项脊轩 ① ,旧 ② 南阁子 ③ 也。室仅方丈 ④ ,可容 ⑤ 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⑥ ,雨泽 ⑦ 下注 ⑧ ;每移案 ⑨ ,顾视 ⑩ 无可置 (11) 者。又北向 (12) ,不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这是诗人借行人之口说出的玄宗时代的戌边现实有的人十五岁 就被征从军,既便到了四十还要屯

  • 《初到黄州·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

  • 《秋月乘兴游松江至垂虹亭登长桥夜泊南岸旦游赏析》

    【原题】:秋月乘兴游松江至垂虹亭登长桥夜泊南岸旦游宁境院因成十绝呈君勉且寄子通

  • 《火烧裳尾》原文、注释和解析

    宋·佚名 有人性宽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遂收衣灭火,大怒曰:“见之久,

  • 普鲁斯特,马赛尔作品分析

    【生卒】:1871—1922【介绍】: 法国现代著名作家,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学者,曾经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