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二子乘舟》情诗三百首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二子乘舟》情诗三百首赏析

二子乘舟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原文】:

二子乘舟(1),汛汛其景(2)。愿言思子(3),中心养养(4)!

二子乘舟,汛汛其逝(5)。愿言思子,不瑕有害(6)?

【鉴赏】:

关于本诗的本事背景,毛传以为:“二子乘舟,思汲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诗集传以为:“旧说以为宣公纳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及朔,朔与宣姜,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而作是诗也。”毛诗、诗集传肯定此诗为哀悼之作,而此诗内容似乎是说二子将乘舟涉危的一种担心,不象是哀悼之作,这一点刘向已看出来了,他在新序·节士篇中说:“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刘向的说法基本上与毛诗相同,不同的是,他否定了毛诗认为此诗为哀悼之作的说法。细读全诗,我们就会发现诗中的“中心养养”、“不瑕有害”,均指二子未死之前恐其被害之词,并非死后哀悼之词。可见,刘向的说法比较接近诗意。至于此诗的背景是否如毛诗所云,这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恐怕是傅会之说。闻一多先生猜测是“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老父”送别二子之作(邓荃国风译诗)。这些看法不无道理。如果理解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亦无不可。

此诗与诗经·邶风·燕燕同属送别诗。燕燕送的是女子出嫁,二子乘舟送的则是远行的男子。至于送行者的身分究竟是父母、朋友,还是妻子、恋人?被送行者出外究竟是谋生、求仕,还是服役、从军,由于时代久远,诗篇本身也未提供线索,我们无法猜测。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诗中表达的感情。

本诗凡二章,每章四句。首章写因二子乘舟远行而产生无法排遣的忧思。从本诗开篇看,这次送别的地点是在河边。诗人没有描写动人的送别场面,只是用淡墨轻轻抹了几笔,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别致的送别图。“二子乘舟,汛汛其景”,描绘的就是这种图景。首句描写的两位年轻人登船起程的近景。因为既能看清是“二子”,又能看见他们二人坐在船舱之中。人们仿佛还能看到他们在切切私语,也许他们满怀信心,要到远处一展宏图,也许他们带着忧患到远处去谋生,……当送别的人还在遐想的时候,那一叶孤舟已带着人们各种复杂的心理和善良的愿望,早在浩瀚的江面上飘飘远去,刹时便消隐在一片迷濛的烟波之中。这显然描绘的是远景。这种跳跃的画面,不仅表现了送行者在一刹那间的特殊感受,即离别匆匆的惆怅和失意,而且也有利于画面的转换,即由写景转入抒情。下两句“愿言思子,中心养养”就是送行者直抒胸臆。“二子”乘舟逐浪而去,留给亲人的却是无限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当然是凄怆感伤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在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辞亲远行,容易勾起伤怀。如在战乱频仍之中,这种“生离”就是“死别”,这就是古人惜别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当二子乘舟远离送行者之时,顿时产生了一种失落的牵挂,他们伫立河边,翘首而望,那颗依恋、牵挂之心,如起伏的波涛,再也平静不下来。一个“愿”字已经表明了强烈思念的愿望,再加上一个“思”字,且又是刚刚分别,二子的舟影还时隐时现呢?其感情的强烈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寓炽热真挚之情于质朴的语言的表现手法是相当高明的。诗中抒写深挚感情时,还用了“养养”这一奇特字眼,饶有风趣。闻一多先生训“养养”为“癢癢”(风诗类钞),这一解释颇有见地,它把送行者远望中既爱又念,依依难舍而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表达得维妙维肖。这样的用词,显然出自民间口语,其生动活泼是书面语言远远不能比拟的。

诗之二章,采用的是民歌中的叠章形式。场景未变,送行的地点还是河边。但送行者的情感因诗章的回环往复,而蕴蓄得更加浓烈、深沉了。上章只说“二子乘舟,汛汛其景”,舟船还在万顷碧波中荡漾,时隐时现,还未完全消失,可是送行者的情感已经压抑不住了,他们又是“愿言思子”,又是“中心养养”。现在,二子所乘之舟已经消失于滔滔滚滚的波涛之中,原来那种千丝万缕的牵挂之情,立即变为深深的不安和担忧,甚至会为在中途遭到不测而恐慌,“愿言思子,不瑕有害?”正反映了送行者在情感上的递进和变化。如果说上章的“愿言思子,中心养养”,在表现感情上仅是难分难舍,依依惜别,还未预料分别后的安危,因为在分别的刹那间,还不可能想得那么多,感情也不可能集中后事上。这一次就不一样了,随着舟船的消失、看着波浪滚滚的河水,就自然会想到二子这次远行的安危。因此,如果说上章结尾表现的是一种思愁的话,那么这一章的结尾则表现的是语带惊惧的“呼告”了。这热情而惊惧的呼告,又不知蕴蓄浓缩了送行者对远行异乡的游子的多少关切之情。

这是一首独具一格的送别诗,就从风格言,质朴而单纯。它不借助送别环境气氛的烘托,也不借助比兴手法,更不借助送行者的牵衣痛哭,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而是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将自己对二子的关切和疑虑,和盘托出,真情实意,动人心魄。从诗的意象言,只有一再重现的飘飘远去的小舟,其余全是空白,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感情容量让读者去体会。就语言说,质朴自然,给人的感觉也就格外明朗;形式短小,但意蕴丰富,全诗仅有三十二字,表现了送行者极为丰富的情感。这样的语言“能够集中最丰富、最强烈的情感,投入最单纯的一击”(论古诗十九首),可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猜你喜欢
  • 静月诗古诗词(静月诗句女子)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静月诗古诗词,内容包括静月诗句女子,白居易的静月思诗句,形容静月湖美的诗句。如下,望采纳: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赞林黛玉》【清】 曹雪芹静女乐于静,动合古人则。妙年

  • 庾信《拟咏怀》诗意|阅读答案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庾信(513—

  •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韦应物《蓝岭精舍》全诗翻译赏析

    蓝岭精舍 韦应物 石壁精舍高, 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 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 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 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

  • 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全诗赏析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作品赏析黄鹤编在上元元年成都诗内,与下首《戏题韦偃歌》乃先后同时作

  • 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巴金《怀念萧珊》原文 巴金和夫人萧珊三十余年来风雨同舟,忧乐与共,结成了深厚的爱情。不料文革风暴骤起,先是巴金被打为牛鬼,接着萧珊又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长夜漫漫,万马齐喑,作者在萧珊逝世后几天里竟然面

  •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咏海棠诗鉴赏

  • 杜甫《忆昔二首》全诗赏析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

  •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意思】姊妹弟兄都享受着高官厚禄,杨家从此光宗耀祖。

  • 杨绍炯《贺新郎秋海棠》咏秋海棠诗赏析

    《秋海棠·贺新郎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杨绍

  • 语文沪教版三到五年级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沪教版三到五年级古诗词,内容包括三四五年级语文的古诗,三到五年级的所有古诗,跪求沪教版五年级第一第二学期课本所有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