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燕诗·[南北朝]王玉京》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王玉京
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
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
王玉京,南朝梁代的女诗人,丈夫卫敬瑜去世后,缱绻情深,生死不渝。这忠贞、深沉、真挚的恩爱之情,加之女诗人特殊的纤细、灵敏的观察感受,终于使她有所领悟,更坚初志。
这首咏物诗的确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王玉京丧偶之后,对房梁上的燕巢与“双飞去来”的一对燕子,有着细致的观察与特殊的感受。忽然有一天,她发现这“双飞燕”只剩下一只孤燕了,不禁产生了怜悯之心,对其“偏栖”很是动情,于是就用丝线系在这只孤燕的脚上作为标志,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思。第二年,这只孤燕又孤独地飞来了,尤其令人感慨的是,脚上仍保留着前年系上的丝线。此情此景,使得王玉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仿佛双方心有灵犀,人燕相通,既同病相怜,又贞心共守,因而写下了这首名为咏燕,实为抒怀的佳作。
开头两句为咏物,这只燕子去年孤独而去,今春又孑然而返。“昔年”与“今春”以候鸟的自然特征描述孤燕独处的时间之久;而一个“犹”又突出了作者的惊异、赞叹、认同之情,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作者没有写燕子的形态、翻飞,而侧重于对比性的客观介绍,没有宋万里“一双贴水娇无奈”(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燕子)的形象描摹,也没有史达祖“软语商量不定”(双双燕·咏燕)的生动揣摩,更没有吴文英“落花风软,戏逐乱飞乱舞”(双双燕)的精彩特写,大概诗人以为,此燕既已失偶孤栖,自无此等乐趣。可见咏物之中,亦寄寓了作者的某种感慨与理解。
后两句则为拟人,既有寄托,又切合全诗内容。诗人作出的理解与判断是:因为旧日的伴侣恩深义重,不能忘怀,所以不忍心去另觅新欢,与他人成双配对。这一推测性的理解,对前两句的“现象”作了理性的阐释,仍可理解为咏物;但如果我们联系到女诗人的生平遭际与感情世界,那么,以为作者借燕述怀,物我相融,亦完全在情理之中,正是情移于燕,而又出乎其衷,诗人的孤独、凄凉,她的深情、真挚,我们既有这双重的感受,又得到二者之间的矛盾解释。人间自有真情在,正是女诗人这坚贞、专一的爱情,赢得了后人的赞赏与肯定;崇高,而又略带感伤的,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
凭阑人·江夜 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弹玉筝。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张可久:1280-1348?,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
-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予家江陵
-
作者: 曹增渝
-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原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1961年春节,吴伯箫把自己的思念集中于一辆小小的纺车,写下了如下动人的文字: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没有疑问,《记一
-
【名句】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语出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清谈会荒废政务,华而不实的文章会妨碍国事。魏晋时代,士大夫崇尚清谈,这句话揭露清谈误国的实质,颇具见识。虚谈:清谈,空谈。浮文:虚浮不
-
新骑骢马复承恩,使出金陵过海门。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
-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
交友类名言赏析《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
-
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 序曰:龚子自祷祈之所言也。虽弗能遂,酒酣歌之,可以怡魂而泽颜焉。 蹉跎乎公!公今言愁愁无终,公毋哀吟娅姹声沉空。酌我五石云母钟,我能令公颜丹鬓绿而与少年争光风。听我歌此胜丝桐。貂毫
-
【原题】:除日狱空唯欠租监系颇众因悉纵遣之期以开岁五日毕来因记东坡先生倅杭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题诗壁间辄用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