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更漏子》诗意|阅读答案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的这首更漏子写的是秋夜里离人不寐,心受情思牵绕的愁苦情景。
这是一个秋夜的时分,画堂里空空荡荡,玉炉中香烟缭绕,正在点燃的蜡烛,是为自身的燃烧迨尽,也在为室中满怀离情的女主人公在不停地流淌着热泪。室外的秋天景象,透过这“玉炉香,红蜡泪”漫无休止地涌进了画堂,把一切都染上了一层秋色,使人的心情也变得和秋光一样苍冷。 “偏照画堂秋思”,是写室中正思离人的女子的凄清孤苦的意绪,这意绪因秋夜泪蜡的照烛,已不胜支撑了,由此才引出“偏照”之憎怨。由于红烛偏偏为离人而燃烧,使画堂中秋思盈满,秋思扰人不眠,孤凄的秋夜,使人感到无尽地长,难耐地冷。这长夜秋思,使这位画堂女子神劳形损, “眉翠薄,鬓云残”,形中透神,不问可知,她的双眉淡薄了翠色,以致鬓发零乱,是因为悦己者远在外乡,难遣愁思才倦怠了梳妆,何况,即使强整容颜,象王昌龄笔下的那位闺中少妇,凝妆望远,而所思的情人不见,岂不也是自讨没趣!
本来已是秋思不胜愁的离人,那画堂空虚、红蜡泪伴,已足够消受的了,若加上“夜长衾枕寒”,就更难消受了。上半阕在艺术描述上,已经造成了这种审美效果,足值称道的是,温庭筠能在极致之处另求新境,从画堂女子的听觉感受深入内心探视,写出了唐五代词中的绝佳名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把上半阕离人的长夜不眠,引入到许多不可终竟的地步。人在生活中,“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因此每一个人或许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许多失眠的体验。如果这种长夜不寐也是因为“离情正苦”的话,那窗外的秋夜秋风中,雨滴梧桐,对人间的离愁别恨不仅无所理会,反而使人离愁中又添加了许多恨苦,并让人在持续的时间中保持对这种不可忍耐的心理刺激的敏感性,那该会是怎样的滋味?在黑夜里,人的听觉比一切其他感觉都更敏锐,雨滴梧桐,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人怎能不肠断心碎?
温庭筠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他精通音乐,是致力于词创作的第一人,在促成文人词向成熟阶段发展上,有特殊作用。他的词在内容上多是抒写闺怨离愁,词语艳丽,这首更漏子足可以代表温词的这种特点。宋人胡仔评此词说: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 花间集可见矣。 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尤佳。”(苕溪鱼隐丛话后集卷十七)
-
谭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二首选一)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作
-
晋楚邲之战 (宣公十二年) 【题解】 晋、楚为争夺郑国大战于邲。晋军将帅对和战问题争论不休,步调不一,迟疑不进,在楚军突然进
-
题解 本文选自《后汉书·郑玄传》。益恩是郑玄唯一的儿子,曾举孝廉,就在郑玄写下这篇戒子书后不久,益恩便死于黄巾起义的战乱中。 原文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
-
情知须病,奈自家先肯。天甚教伊恁端正。忆年时、兰棹独倚春风,相怜处、月影花光相映。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後约与新期,易失难寻,空肠断、损风流心性。除只把、芳尊强开颜,奈酒到愁肠,醉了还
-
月光如水大野阒静,绵延千里的渴念和忧伤在血液的根基聚沙成塔一千条银色的河流漂浮的花朵和灯盏被一泻千里的月光泅湿今夜,风高过头顶在古
-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
寓言《不鼓不成列》讲述了一个关于团结和合作的故事。
在某个古代村庄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包括兔子、鸟、狮子和熊等等。尽管它们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和谐”的团队。
一天,他们决定举行一次音乐会来庆祝他们团结友爱的生活。熊决定担任指挥,鸟拿起小鼓,狮子吹起长号,兔子则演奏小提琴。
音乐会开始时,每只动物都在全力表演自己的特技,
-
(孔)子曰:“《关雎》 ① ,乐而不淫 ② ,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二十) 注释 ①《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诗中运用起兴、排比的手法,借助想象,描写了一位男子追求他心目中理想女性而不得的忧思,
-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这三首诗以首章起首二字为题,其实,也是类似无题的有题诗,其难解程
-
名言: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注释: 尝: 品尝。脔(luan): 切成块的肉。镬(huo): 古代指无足的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 有三足。 句意: 品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个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