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冬瓜》原文|赏析
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
生来笼统君休笑,腹内能容数百人。
初看起来,这是一首平淡无奇的咏物诗。如果细细地体味一下,就可发现尽管全诗不涉禅语,却透出了浓浓的禅意。作者通过世人习见的冬瓜,表达了他对禅的体悟。
“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写出了在晨风中摇摆不定的黄花,缀满清莹透明露珠的瓜叶,以及披满白霜的瓜皮。通过这些清新恬静的意象,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充满甜甜的生活气息的秋后冬瓜图。如果我们善于透过表象思考就可以领悟到其中潜藏的深层意蕴。“秋后的黄花”是一种不肯趋附时尚,专求心灵和谐的象征。而一个 “护”字则写出了冬瓜在霜皮露叶的怀抱中安然度世的神态,散发出安祥,静穆的灵气。冬瓜没有牡丹的天香国色,没有海棠的婀娜多姿,也没有清竹的高风亮节。冬瓜它不求潇洒豪放,不求清高儒雅,也不求大义凛然。它默默无闻,深藏若虚,被褐怀玉,静静地躺在园地里,任蟋蟀在它四周长吟,蚯蚓在它身上栖息。它无所希冀,无所执著,只在那儿从从容容地成熟,在自己的宇宙里怡然自得。这种安详、从容、任运自适的心态,与禅学所提倡的自性清净,不是十分相似吗?
诗的三、四句说: “生来笼统君休笑,腹内能容数百人。”这是以冬瓜的自嘲的口吻,写出了冬瓜拙讷大度的形态特征。“笼统”浑然貌。冬瓜的形体是很拙笨的,但后面一句 “腹内能容数百人”却寓有深意。人,通“仁”,即瓜籽。冬瓜体大,腹内籽多,但诗人不用“仁”,而用“人”字,则在于公开褒扬那种豁达大度的气量和作风。而这种恢廓、坦荡的境界,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难以企及的。同时这与禅所追求的般若——一种大到没有边际的智慧——也是相通的。冬瓜的大智若愚,深藏若虚,说明它比别的蔬果更具佛性。
这首诗在构思上很有特色。它通过描写事物的外貌,诸如黄花,霜皮,露叶,硕大多籽烘托出冬瓜安祥、从容、大度的神态。使原本无声无言的冬瓜宣示出禅理,充满了禅趣。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原题】:先兄叔逢种花池秋初开一朵二侄感悼成韵作柏梁体答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钢笔书法古诗词,内容包括硬笔书法适合写哪首古诗,硬笔书法诗句,适合写硬笔书法的古诗60字以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
古代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注释与译文
【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注释与译文]千里马虽然老了,伏在槽上,但它的志向仍在驰骋千里;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也不会衰减。现常用来比喻革命者晚年仍保持旺盛的意
-
《瀛环志略》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之一,是19世纪40年代亚洲最高水平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清徐继畬撰,成书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此书与魏源《海国图志》等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为长期处于封建
-
原文 上于诸王 1 友爱特甚,常思作长枕,与诸王同起卧。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手足不理 2 ,吾身废矣,何暇更思美食安寝邪?”上于东都 3
-
惠州之东,江溪合流,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销石矴,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屡坏,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
-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①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② 。”(《论语·里仁》二) 注释 ①约:简约、穷困。②仁者:有德的人。智者:聪明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又都有他
-
儒家哲学名著。北宋张载著。张载是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五十岁后辞官归里,在故乡横渠镇著书讲学,精心构思了这一部 《正蒙》。据吕大临 《横渠先生行状》称: 张载在去世前一年的秋天,忽感异梦
-
古文观止·捕蛇者说·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
-
谢傅秋凉阅管弦,徒教贱子侍华筵。溪头正雨归不得,辜负南窗一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