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问影》原文|赏析
夜堂孤绕座,何物共徘徊?
奄忽吹灯去,斯须乘月来。
似奴家未畜,疑客户谁开?
折项低看汝,将无汝在哉。
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后,映在地面或其他物体上的形象。影子的产生有赖于挡住光线的物体的存在,故佛学就用它来譬因缘所生之事物。影子系因缘所生,自身没有质的规定性,又虚幻不实,刹那生灭,没有独立的实体。佛学认为:事物之虚幻不实,理体之空寂明净,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无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可见,影子也是一种空。但 “空”非虚无,所以说,影子形虽可见,而体为空。由此可知,影子所蕴涵的禅机是很明显的。这首诗题作问影,初看似颇费解,细读则又豁然。
影子是生活中极常见的现象,故不易引起常人的注意,而禅家却独具慧眼,能对它有所兴会、有所感悟,并化之于诗。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比较简单。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作者独自在堂屋内来回踱步, 清风徐来, 送来夜的催眠曲。 夜的空寂使他乐而忘倦、更加悠闲。无意之中,作者发现有个东西忽隐忽现、若有似无地伴随着自己而徘徊,那是什么呢? 他一时不得其解。在吹灭灯火的刹那间,可疑的东西随着灯火的熄灭而消失在黑暗之中。皎洁的月光从窗户溜了进来,作者正欣赏这室内的清辉,不觉那可疑的东西去而复来,神秘地出现在眼前。那到底是什么呢? 说它像奴仆,但家里并没有畜养呀! 或许是客人来了吧,但那是谁去开的门呢? 为看个究竟,他低下头端详那可疑的东西,此时他心里明白了,莫不是影子在这里吧。作者对影子经过了由疑生问、又由问明疑的过程,特别是从影子“奄忽吹灯去,斯须乘月来”的现象中得到了启发,他因此自认为觉悟了。作者觉悟到的普遍真理是世间万物有生有灭、刹那生灭,正如人的影子的产生与消失那样,影子如此,人生亦如此。他由此觉悟到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因缘所生而又虚幻不实的。很明显,作者对影子的觉悟过程亦即对空的觉悟过程。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思想的觉悟即禅悟过程。全诗写影,关键在问,层层设问,问影的过程实即上述禅悟过程。诗意看似通俗,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禅意则须仔细领会。
-
这首词的本旨是写水仙花,但从头至尾没有直接点出。看他运笔,似乎每一笔都在写湘水神女,实际却是笔笔在写水仙花,水神水仙,交融在一起,直至把水仙写得有血有肉,有灵有气,显的亭亭玉立,飘然若仙,由此,足见作者运用比拟这一手法已达到驾轻就熟的地
-
毛文锡擅写闺情,词语艳丽,这首词是一首艺术性较高的闺思之作。 闺中少妇,思念远别的亲人,通宵不寐,直待天明。以其爱之甚切,故恨之亦切;以其思之甚深,故怨之亦深。这一怀思绪,主要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和表现。 词中的景物,不仅是
-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出处】唐杜甫《 画鹰 》。 【意思】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挟来的。它竦起身子想攫取狡猾的兔子,它侧目而视,
-
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名句】神清志平,百节 ① 皆宁,养性之本 ② 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 ③ 也。 【注释】①百节:人体的各部分组织和器官。②本:根本。③末:不重要的东西。 【释义】精神清爽情志平静,则人
-
先帝亲收十五人,(仁宗朝贤良十五人,今惟富郑公、张宣徽、钱纯老及余与舍弟在耳。)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的诗句是: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
-
真娘墓头春草碧,心奴鬓上秋霜白。为问苏台酒席中,使君歌笑与谁同。就中犹有杨琼在,堪上东山伴谢公。
-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
-
陆游的一位门客,从蜀地带回一妓,陆游将她安置在外室居住,这位门客每隔数日去看望她一次。客偶然因患病而暂时离去,引起了蜀妓的疑心,客作词解释,妓和韵填了这首词以作答。见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蜀妓疑团虽已得释,但怨气犹在,故开端三
-
手疏谢明主。腰章为长吏。方从会稽邸(一作郊)。更发汝南骑。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露冕见三吴。方知百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