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题石门净胜寺》原文|赏析
十顷苍陂上,山回地势偏。
屋栖黄面老,碑挂赤乌年。
叶叶风荷颤,层层雪瀑悬。
青灯夜寥寂,独照一僧禅。
此诗描绘千年古寺及禅定生活。景物深幽净峭,心情恬静自得。四句写景,四句写人。
首联从寺外着笔,“十顷苍陂上”,指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十顷苍陂。淮南子·说林云:“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地)。”“陂”,当指池塘,一顷为100亩,十顷水域想来是宽阔的。“苍陂”指池水如镜,一派苍茫。“山回地势偏”,指四周山势回环,地处偏僻。而在这偏僻的深山之中,竟有这么大片澄清的陂塘,自然会给人以别有洞天的感觉,这就是石门净胜寺之所在,环境多么优雅。
颔联 “屋栖黄面老,碑挂赤乌年”,描绘佛寺和人事。“屋”,指净胜寺,方丈之地。“黄面老”,即老人,“黄面”二字可见老人形容枯槁。“栖”,本指鸟类歇息,后用指人的居住与停留。国语有“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句,注云: “山处曰栖”。一个“栖”字,把僧寺生活之简古突现出来。“赤乌”是三国东吴年号,时值公元238至251年,离写作此诗时已1 000多年了,足见寺、碑之古老。形容枯槁的黄面老人栖息在这千年古寺里,已谈不上什么生气和活力,生活该是枯燥乏味的了。然而,诗人的感受并非如此。
颔联 “叶叶风荷颤,层层雪瀑悬”,进一步描绘景物。“叶叶”句承接“十顷苍陂”,写俯视所见,“层层”句承接 “山回地势”,是仰望景观。十顷苍陂,田田荷叶,清风徐来,满陂荷叶一齐轻轻颤动,好一派起伏摇曳的波澜。雪白的山泉,组成层层瀑布,像水帘一样从高岩倾泻而下,这大约就是十顷苍陂的源泉。苍陂,白泉,上下映衬,风荷、飞流,相互交织,古老的山寺顿添生趣,别具风神。清水出芙蓉,佛门本是莲界,诸经要集称:“十方诸佛,同出于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这层层雪瀑所浇灌的荷陂,不正是净胜寺佛门所在的莲台吗? 置身这清新净峭的景观之中,能不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杂?浑身静穆,一片冰心,不知不觉,已是掌灯时分,诗人的笔触,从寺外又回到寺内。
尾联再写人事,“青灯夜寥寂,独照一僧禅。”“青灯”,即油灯,其火青荧。“寥寂”,空虚寂静意。荷叶、雪泉,在夜幕降临之际,从视觉印象之中消失,一盏青荧的油灯,照着寺内孤独坐禅的山僧。
这首诗情景相融,互相映衬。高洁的山泉、苍翠的荷叶、寥阒的夜色、静寂的禅心,景物无一不是法身,物我之间是那样的契合、和谐。人们在直观孤独寂寞的同时,也领略到一种审美观照与禅悦,这正是禅诗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
《牡丹》咏牡丹 牡丹,为世界名花之一,在我国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国危则无乐君,国
-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海上五百
-
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在畴纷已获,如阜隐相连。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舂人洪蓄积,祖庙享恭虔。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
-
《临江仙》·苏轼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这首《临江仙》小令,是他贬居黄
-
【原题】:倚江亭会上虞伯逵送梅花并二绝句坐上次韵并调贺子忱
-
张问陶《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八绝句(选一)》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张问陶 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清人孔尚任所作《桃花扇》传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建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朝灭亡的历史悲剧
-
作者: 史习成王浩 【作家简介】曾丁·达木丁苏伦(1
-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每年夏天有三个月的雨季,大约在五月至八月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出家僧尼定点安居,禁止外出,佛教中称为雨安居、夏安居,也有称作坐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等。 安居制度最早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