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原文|赏析
法许庐山远,诗传休上人。
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
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
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
诗题中的“皇甫冉”为李嘉祐诗友,天宝十五年(756年)进士,初任无锡尉。二人均与当时著名诗僧灵一友善。皇甫冉赴无锡之官时,曾有 赴无锡别灵一上人诗留别灵一,李嘉祐此诗为同时所作。
首二句称赞灵一的道行与诗才堪与慧远、惠休两位名僧媲美。慧远为东晋高僧,住庐山东林寺,故诗中称“庐山远”。休上人即汤惠休,初为僧,后宋武帝刘裕令还俗入仕。惠休有诗名,当时委巷中皆歌之,钟嵘称其“情过于才”,江淹亦有拟休上人诗。这两句总摄全诗,概括地写了灵一的特点。以下皆从此落笔,对这两句加以具体申述。
“双树”,娑罗双树的略称,释迦入灭的地方,又称双林、双林树。“宿”即住宿,佛家对修行者的居处有特别的规定,其中之一是“树下坐”。史称灵一 “摄持净戒,恒栖树下”。“独归双树宿”即指他能尘心自远,常依佛法。一个 “独”字写出了灵一高出尘表的佛学修养境界。据联灯会要载 “世尊 (释迦) 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一记载虽未必可靠,却被禅林传为宗门口实,因此 “花”与禅宗早有不解之缘。禅宗又以为万物之中皆有佛性,关键在于能否像迦叶祖师一样顿悟。由此,“静与百花亲”则是说灵一能于百花 (万物) 之中灵心自悟,深得禅趣与佛法。这一句仍写灵一佛学修养的高深功夫。而 “静”也是诗歌常见的境界,“百花”又是诗人常常吟咏的对象,在这里诗与禅是相通的,“静与百花亲”这种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境界,也同样隐含着对灵一诗学性灵的称许。
然而灵一首先是位僧人。禅宗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诗歌自然也是多余之物,这样,灵一的能诗对于禅悟倒成了一种迷妄、一种执情。但灵一的过人之处乃在于 “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物”是万物,是百花。灵一虽触物兴情,发而为清诗、为妙句,却并未像能诗的休上人一样至于 “淫靡”,以致因诗妨禅(佛),而是“观空悟身”,决不因世情诗思而忘却自家本来面目,只于诗中见禅、禅内生诗,于禅于诗,深得不二法门,故不愧为诗苑之清才、禅林之高僧。这正是令李嘉祐与皇甫冉折腰倾倒,并且远别之后仍将千里相忆,“遥赏竹房春”的原因。这“竹房”是灵一居处之地,但令诗人遥赏的与其说是这一方之地的春花春草、春色春容,毋宁说是灵一上人的诗与禅,更进一步说,实在就是整个显露着如春的禅家活泼生机的灵一上人。于此可以见出诗人的敬慕之情与灵一的动人风采。史称灵一 “天性超颖,追踪谢客……居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足见本诗中所写良非虚语。
全诗前六句均从诗、禅两方面表现灵一其人,而每联结构各不相同。首联诗、禅相对,颔联禅中见诗,颈联诗中悟禅,尾联以诗人的倾慕将诗、禅收归一处。至此,诗人留别之意,与所以留别之因俱已申足,一位长于诗、深于禅的诗僧也已呼之欲出了。
-
刘叉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孰云润泽在枯荄,阛阓饿民冻欲死,死中犹被豺狼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作文800字,内容包括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以古诗为话题的作文800字范文大全6篇,传承诗词文化800字作文。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伴随
-
【原题】:闻诸君不裹粮游山暮归清坐静林僧居相与乐以忘饥仆老病独在见遗辱君瑞示诗盛道僧居梅竹之赏辄次韵奉答
-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 先天二载 1 ,龙集癸丑 2 ,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 3 。理内及外,穷幽极远 4 ,日月普烛,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 5 。初岭东废路 6 ,人苦峻极。行径夤缘
-
【4109】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848-1917)(高放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8万字,2018年1月第1版,80元)△共8章:[1]马克
-
原以为我所向往的心灵皈依处都在千山之遥、万水之远,要么是云贵,要么是青藏,必须穷尽一生的向往,在一切安顿妥帖之后才能迈动脚步,踏花
-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五祥未赐闲。
-
张舜民《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
-
【原题】:丙午寒食厚卿置酒压沙寺邀诸君观梨花独苏子由不至以诗来邀席客同作予走笔依韵和之
-
朱熹亦认为“大夫行役而作此诗”(《诗集传》)。当为士子怨恨大夫分配工作劳逸不均之诗。主要反映当时统治者内部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