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巧言》情诗三百首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巧言》情诗三百首赏析

巧言

作者: 冯怀玉 【本书体例】

【原文】: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1)。无罪无辜,乱如此(2)。昊天已威,予慎无罪(3)!昊天泰(4),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5)。乱之又生,君子信谗(5)。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6),乱庶遄己。

君子屡盟(7),乱是用长(8)。君子信盗(9),乱是用暴(10)。盗言孔甘(11),乱是用餤(12)。匪其止共(13),维王之邛(14)

奕奕侵庙(15),君子作之。秩秩大猷(16),圣人莫之(1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18),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19),君子树之。往来行言(20),心焉数之(21)。蛇蛇硕言(22),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23)。无拳无勇(24),职为乱阶(25)。既微且尰(26),尔勇伊何(27)?为犹将多(28),尔居徒几何(29)?

【鉴赏】: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朱熹说,“斥谗人也”。是讽刺进谗者的。进谗与信谗,因谗而乱政,本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巧言对于进谗者的卑鄙,信谗的统治者的昏聩,谗言的危害,都作了深刻而辛辣的讽刺,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极言谗言的祸害无穷。诗人三呼昊天,一言父母。司马迁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诗人没有用更多的语言作具体的抒发,只以一声声悲怆的呼号,倾诉了满腔的悲愤,只言“无罪无辜”,又用一个“乱”字,说明了谗言的祸害,谗言乱政,好人受祸。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二、三章是对谗言乱政的思考,指出执政者信谗是祸害的根源。第二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君子”信谗使祸乱发生、发展。由“涵”而“信”,使“乱”“初生”“又生”,越来越严重。如果君子“如怒”,“如祉”,祸乱就不会发生。第三章承第二章,进一步追述“乱”的发展过程。诗人三次言“乱”,“乱是用长”、“乱是用暴”、“乱是用餤”,而乱的逐步发展扩大,责任正在“君子”。君子越来越深信谗言,才终于酿成祸乱。

第四章赞美圣明的君主能为国家制定典章制度,更能明察是非。寝庙是先王所立祭祀祖先之所;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贤明的先君制定的。执政者只要按照祖先的遗训办事,他人的居心如何,定能够揣测得到的。兔子再狡猾,遇到犬也会被捕获;谗人再狡猾,要能认真观察思辨,也是不难看出其卑鄙的本性的。这一章是对执政者的劝慰,希望他能象先人一样,耳聪目明,成为贤明君主。

第五、六章是对谗人的痛斥。第五章直斥谗人厚颜无耻,以如簧之舌,口出大言,第六章先用一个设问句引出进谗之人:“彼何人斯”犹如“他算个什么东西。”朱熹说:“此必有所指矣,贱而恶之,故为不知其姓名,而曰何人也。”然后指明象这样地位单下,“居河之麋”“无拳无勇”之人,本来很难制造混乱,却整日摇唇鼓舌去惑乱君王,以致造成了“国政因之而紊,天意因之而变,人民因之而散”(方润玉诗经原拾)的恶果,这就进一步揭示了谗言的可怕和谗人的可恨。结尾四句进一步写出他形象的丑恶,卑微不足道和在社会的孤立无助,抒发了作者对这种寡廉鲜耻之人的斥恶鄙视之情,预示了谗人虽得势一时,必无好下场,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巧言是诗经中一篇颇具特色的诗。首先,结构上采取倒述的方法,先突出因谗致乱的结局,再交待发生发展的过程,清楚地阐明了乱由谗生,信谗误国的道理。其次这首诗主要采用赋的手法,同时也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如第三章“盗言孔甘”,第五章“巧言如簧”,第四章:“跃跃毚兔,遇犬获之”等。第三,这虽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人物形象却刻划得鲜明生动,对轻信巧言的昏聩者,口蜜腹剑、卑鄙猥琐的无耻小人,及为国忧虑的诗人的自我形象,都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到巧言的一个特点。诗经中绝大多数诗都以首句名篇,而这首诗却是因意立题,“巧言”一词直到第五章才出现,显然是诗经中的一个例外。这可能是因为该诗以斥“巧言”著称,后人改题的结果。

猜你喜欢
  • 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敕: 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台》全诗赏析

    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 杜牧《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全诗赏析

    水叠鸣珂树如帐,长杨春殿九门珂。我来惆怅不自决,欲去欲住终如何?

  • 《巫山艳史》原文和解析

    巫山艳史 清康熙啸花轩藏版本《巫山艳史》扉页书影 清刊六卷本《巫山艳史》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一名《意中情》。四卷十六回,一作六卷十六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康熙初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啸

  • 曾几《三衢道中》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②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今浙江衢县。②梅子黄时:指江南梅雨时节。柳宗元《梅雨》诗云:“梅实迎雨时。”赵师秀《约客》诗

  • 红袖散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袖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袖散文 篇1  梅林的青春岁月,因爱上散文而一往情深。我以为动其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散文有一股独特的沁人心脾的神韵。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中,当我遇见散文新一代晓晓,散文在线可儿,雨袂独舞,散文屋站长,江山散文网散文总编,春雨阳光,婉约等那些优秀的散文写手时

  • 宋词典故“榆火”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榆火 【出典】 《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东汉·郑玄注:“春取榆柳之火。” 【释义】 古时钻木取火,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春季取榆柳之火。后因用“榆火”或“榆分新

  • 辽西婚俗中的“打下处”与“坐福”

    在我国辽西地区,至今存在着“打下处”与“坐福”的民间风俗。 迎娶的头一天,男方要由家族中的“全福人”满语称“全口人”的长辈布置好洞房。洞房里比较要紧的几处:一是炕上被子的四角要放上大枣、花生桂元和栗子

  • 三代之学,曰校,曰庠,曰序,名虽不同,而所以为学则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三代之学,曰校,曰庠,曰序,名虽不同,而所以为学则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赏析》

    作者在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花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诗首四句忆旧见新。忆旧乃缘见新而起。以下“长条”四句写惠州荔支浦、扰榔园的梅花,为松风亭下的梅花作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