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情诗三百首赏析
天作
作者: 龚协 【本书体例】
【原文】:
天作高山(1),大王荒之(2)。彼作矣(3),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4)。子孙保之。
【鉴赏】:
这是一篇祭岐山的诗。它不仅歌颂了作为西周王业发祥地的岐山,也歌颂了在岐山为西周王业打下牢固基础的太王和文王,同时也对后来者提出了希望和鼓励。
全诗只有一章。大意是说:天生一座高高的岐山,太王迁居到这里,使它更加崇高伟大。太王已从这里兴起,文王进一步使它富裕起来。他们都已过去了,但给岐山留下一条平坦的大道。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子子孙孙,必定能长享福禄。
全诗可分三层:一二两句是第一层,歌颂岐山和从豳迁到岐的太王;歌颂了天神的力量,也歌颂了人的力量。古人相信山能兴云雨滋生万物。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公羊传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积小成大),不崇(终)朝而雨天下者,其惟太山乎!”(僖公三十一年)山有这种神力,所以古代人感谢山,也感谢生它的天。但这里添上“太王荒之”一句,就有了积极意义。“荒”是大的意思。这里,天有两层含义:(一)太王的仁德,使山更好地发挥它滋润万物的作用(古人早就相信天人感应,后来董仲舒才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二)山能更好地发挥滋润万物的力量,五谷常熟,人们的生活更有了保障,而太王的德政使他们的生活进一步获得了双重的保证。于是人们都争着迁到岐山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见郑笺)这就充分显示了人的力量,政治的力量,而不是一味拜倒在自然力的脚下,无所作为。
三、四两句是第二层,主要是歌颂文王的功德。太王使这里人丁兴旺,文王更使他们丰衣足食。“康”是对“荒”说的。荒偏于数量的扩大,而“康”则偏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主要说的是继承者的任务和希望。太王、文王都已过去了(徂可以看成是殂的借字,但可以直接理解为往。这比径直说死要婉转一些,而实际意义都一样),给后来者留下一条平坦的大道,这平坦的大道有象征意义,象征太王、文王这些前辈所开创的事业和他们留下的政教方面和道德方面的精神遗产。对这些宝贵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是子孙们的神圣职责,也是他们永享福禄的保证。
“颂”,就是歌颂功德,容易流于浮夸。但从这一篇颂来看,却写得很得体。春秋时吴公子季扎听到周乐中的颂,曾有“直而不倨”(直而不央失倨傲),“广而不宣”(志虽广大不自宣扬)的赞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读这一篇诗,不难体会出这样的特点。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作品赏析鹤注编在上元元年草堂作,下首同。旧以此章为《宾至》,下章为《有客》,诗题互错。按此诗云“有
-
古文观止·捕蛇者说·梓人传 裴封叔之第①,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生古诗词朗读,内容包括初中生经典诵读古诗八上16首,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六十一篇音频,钦州市中小学生古诗词朗诵比赛视频。1.孔子语录 《论语》(春秋)孔丘2.鱼我所欲也 《孟子》(战国)孟轲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孟轲4.曹刿论战 《左传》
-
13·1 孟子曰:“尽其心者 ① ,知其性也 ② 。知其性,则知天矣 ③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④ 。夭寿不贰 ⑤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 ①心:本心,指人生来具有的恻隐、羞恶
-
越歌 作者: 宋濂 【原诗
-
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
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绝巘。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君言西山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1],初闻涕泪满衣裳[2]。 却看妻子愁何在[3],漫卷诗书喜欲狂[4]。 白日放歌须纵酒[5]
-
感惜芳时换,谁知客思悬。忆随鸿向暖,愁学马思边。留滞机还息,纷拏网自牵。东南起归望,何处是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