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接舆歌(《论语·微子篇》)》情诗三百首赏析
楚狂接舆歌(论语·微子篇)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
【原文】:
论语·微子篇(1):楚狂接舆(2),歌而过孔子曰(3):
凤兮,凤兮(4),何德之衰(5)。往者不可谏(6),来者犹可追(7)。已而,已而(8),今之从政者殆而(9)。
孔子下(10),欲与之言;趋而辟之(11),不得与之言。
【鉴赏】:
这是一首讽谏歌谣。歌辞的作者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论语·微子、庄子·人间世、嵇康圣贤高士传、韩诗外传等书中均简要记录过其事迹片断。历代注家对其身世说法不一,兹录稽康圣贤高士传〈引自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中的一般记载,虽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对我们了解接舆其人的思想性格,不无参考价值。
“狂接舆,楚人也,耕而食。楚王闻其贤,使使者持金百镒聘之,曰:‘愿先生治江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去。妻从市来,曰:‘门外车马迹何深也?’接舆具告之。妻曰:‘许之乎?’接舆曰:‘富,人之所欲,子何恶之?’妻曰:‘吾闻至人乐道,不以贫易操,不为富改行。受人爵禄,何以待之!’接舆曰:‘吾不许也!’曰:‘诚然,不如去之。’夫负釜甑,妻载紝器,变姓名,莫知所之。尝见仲尼,歌而过之曰……”
从这段注和类似的其他记载中,可以略知接舆是一个有一定道德修养和治世能力的“贤”者,但却不愿从政,而是退隐山野,过着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因佯狂不仕,故人称楚狂。
诗歌讽谏的对象是孔子。
根据论语记载,接舆是在孔子赴楚后住地的门外吟唱的。孔子在屋里听到歌声,随即下堂出门,想和接舆交谈,然而接舆已经走了。歌声从大门外传入堂内,说明接舆吟唱时声音之洪亮,明明是唱给孔子听的,却又故意“趋而避之”,其行动确乎有点颠狂。然而,从诗歌的内容看,颠狂是假,对孔子进行讽谏,才是他的真意。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诗歌一开始就以第二人称的口气,声声呼唤“凤凰啊,凤凰啊”,这是一个暗喻,表面上是对孔子的一种赞美。这里借用凤凰来讽喻孔子,意谓“你不是自诩为才德高尚的人吗?“接着,诗意陡转,提出“你的圣德为什么这样衰微了呢”,用反问的语气,指斥孔子空有德高望重的虚名,并无德行可言。古代相传,凤遇圣君乃出现,如值衰世则隐而不见。在接舆等当时的隐士看来,春秋后期,社会混乱,坏人当道,有才德的人本当隐退,而孔子却周游列国,积极宣传改革政治的主张,实在是不识时务。这在论语的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微子篇)中也可以得到证明。隐士桀溺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在接舆、桀溺等隐士看来,乱世隐退,逃避现实,才算有德之人,所以朱熹论语集注说“何德之衰”是讥其人(孔子)不能隐为‘德衰’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接舆对孔子经历的评价,也是给孔子指出的道路。接舆对孔子过去的挽救天下的危亡,风尘仆仆、周游列国的行动是完全否定的。认为过去的孔子,已无法劝阻;今后还可用“正确”的行动去补救已往的过失,那就是,避世隐居,当一个接舆那样具有“风德”的人。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这种解释是很有道理的。接舆用复沓的歌词,强烈的感情,劝告孔子“算了吧,算了吧,”因为世乱已达极点,统治者没有德行,都处于危亡的边缘,劝孔子不必再辛劳的奔波劳碌了。在这两句话中接舆给孔子开列的处世药方,虽然是不足取的,但他对现实社会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态度却是值得称赞的。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谏,表现了当时的隐士们对社会现实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感情,他们尖锐地揭露和抨击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黑暗的政治统治,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但他们那种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则是消极的,和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这首诗歌在客观上刻划了一个积极干预社会现实,努力推行改革主张的正面形象,反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这首诗歌本身,并没有正面刻划孔子听了接舆讽谏后的心理状态。只是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下,欲与之言”的行动,至于“言”什么,没有说。但我们从论语的其它篇章中,却可以清楚地知道,孔子绝不会按照隐士们指引的道路去逃避现实,归隐山林。孔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反映了我国早期民间歌谣创作的一些规律。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一文中说过:“诗歌是民众为了发泄内心的情绪而作的;他并不为听众计,所以没有一定的形式。他如因情绪的不得已而再三咏叹,以至有复沓的章句时,也没有极整齐的格调。”〈引自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顾先生的论述对象们认识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是颇有启发的。在接舆歌中,作者运用比喻开头,以凤凰暗比孔子,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这和诗经中“比”的写法是一致的。对偶句的运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典型的对偶;多用复沓词语,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唱出和谐的音韵,如“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即是,这些写作手法,在后代的诗歌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章法上,每两句构成一层意思,但各层字句不等,没有整齐的章段。在诗经里,不同层次的内容,复沓重唱,给诗歌带来了更多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这种结构显然是受到民歌古诗的影响。
-
国学名句“网必挈其纲,绳先理其乱;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出处和解释
【名句】网必挈其纲,绳先理其乱;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 语出明代吴本泰《帝京篇》诗。提渔网一定得提网纲,顺绳子一定要理出乱头;求得安定不要操之过急,必须杜绝一切坏的苗头,不要使之滋生蔓延开来。说明治理
-
朱自清《匆匆》原文 《匆匆》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诗。作者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 《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
-
作者: 郭蕴斌 【本书体例】
-
栉沐事朝谒,中门初动关。盛服去尚早,假寐须臾间。钟声发东寺,夜色藏南山。停骖待五漏,人马同时闲。高星粲金粟,落月沈玉环。出门向关路,坦坦无阻艰。始出里北干,稍转市西圜。晨烛照朝服,紫烂复朱殷。由来朝廷
-
《水仙·浣溪沙水仙》咏水仙诗鉴赏 杨泽民仙子
-
作者: 王钦韵
-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
-
《牡丹·点绛唇异香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王十朋
-
典源出处 《汉书 王尊传》: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 (王) 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
-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出处】唐.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 【意思】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