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诗意|阅读答案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作者在淳熙五年(1178)由江西安抚使调往京师任大理寺少卿,途中经过东流村(在今安徽东至县),因感今怀昔,写了这首在辛词中题材与风格都很特殊的词。
作者经过东流,这是已经住过了的地方,从前作者曾经在这里与一位心爱的人分手告别,现在回到这里时,已经是晚春时节,野棠花落了,清明节也过了。住在客舍中好容易入睡,但这里的东风却无端地欺凌客梦,使人从好梦中醒来。夜间意有所失,心头更感寒怯,一望床前的云屏景色,冷清更增加了几分。梦里失去的东西,便在难眠的回忆中去搜寻: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那是她在曲岸上持酒相送,我的马拴在了垂杨树下,我们终于忍痛地分了手。如今,还是住在这里,景物依稀如旧,但已“楼空人去”,谁知她的去处?只有“旧游飞燕能说”,它们知道这里的相知和相别,还一定能知道她现在何处,近况如何。词人想到在晨起后去寻找,因为听人说在繁华的东街,有人过路,曾隔帘望见过她的清秀面影。词人这时是想找而还没有去找,因而又想了许多。想到——“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想过去的许多事情全不能如愿,心海已经积恨如潮,想把它尽付春江,然而却长流不尽;更有那新恨积累生成,如耸入云天的千叠高山,沉重地压在了心头。又想到——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因为是酒席桌前相见,到那时在人前彼此应酬,看她时如同镜里看花,可望而难得。还想到——她“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愁恨催人速老,所以相逢后才有“近来多少华发”的惊问。
从词中看,作者有不能与自己所爱女子相会的怨恨,但这里也可能是把心爱女友作为意象中的美的化身,使之成为爱国追求的象征性的形象,以爱情难就寄寓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恨憾。梁启超说此词的命意是“南渡之感”, (艺蘅馆词选)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否认词中题材的事实性,尤其是此词的绰约而颇具风韵的特点,则不能不与题材有所关联。
-
《汉魏六朝散文·范缜·神灭论》原文鉴赏 或问
-
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1) 。昭王薨 (2)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3) 。是时,范雎亡魏相秦 (4) ,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 (5) ,破魏华阳下军 (
-
古文观止·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
-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
-
想不起是一次怎样的机缘,我走进了一座神秘的深山古林。流水潺潺,空濛而遥远,花开的声音,轻柔细腻,风,蹑手蹑脚地走来,树梢上、草丛中
-
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 师不谈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 颠狂却恐是神仙。 有神助兮人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 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 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 乱拏乱抹
-
圃公曰: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人心至灵至,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
-
[原文]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韩鲁嗣作诒。) (衿、心、音,侵部。)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佩、思、来,之部。)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
-
这诗以弃妇的口吻,诉述在半路与前夫偶然相见,引起情感的波动,欲重温旧情,而又顾虑重重的心怀。
-
樱桃花落没有焰火的燃烧,在如此安静的时光里,蝴蝶起飞之后,似有行人的脚步声传来,就在樱桃花的柔润中。它比樱桃沟之外的一缕琴音还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