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西施咏》诗意|阅读答案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待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
春秋时越国诸暨苧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宫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人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他们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他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他好象要问一问西施: “当年你在苧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宫,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他们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他很憎恶这种人,此刻他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诗中主要不是评价历史上的西施。对于西施的为人,我们在后面欣赏吴梅村一舸时,再细加理论。
诗的最后两句: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她致语: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究竟还有什么可效之处呢!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他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这是一首咏菊的七律,和李商隐的一些绝句小诗比起来,由于篇幅的扩大
-
南方清晨想起的诗句,等不到夜晚已经忘记。路过一棵鸟声喧闹的树。那是它们的树,那是它们的清晨,属于它们的欢娱。我只是路过。南方小镇的
-
作者: 庾信 【原文】: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
-
(清)吴兆骞 长白雄东北①,嵯峨俯塞州②, 回临沧海曙③,独峙大荒秋④。 白雪横千嶂, 青天泻二流⑤。 登封如可作⑥,应侍翠华游⑦。 【题解】 长白山在长白县北,古名不咸山,汉代曰单单大岭,又名盖马大
-
【原文】 平 山 堂 ①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 ② 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 ①平山堂:扬州名胜。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
[清]洪秀全迷途即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尽把凡情丢却去,方能直尚九重天。在浩如烟
-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百战奇略》原文鉴赏
-
[原 文] 惠子①相②梁③,庄子往见之。或④谓⑤惠子曰:“庄子来,欲代⑥子⑦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8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⑨,子知⑩之(11)乎?夫(12)鵷雏发(1
-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
-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