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诗意|阅读答案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 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止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是清代著名词人。他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康熙十五年中进士,官任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但为人谨慎,避谈世事,所以他的诗词也很少直接表现这方面的题材。他写的词比较多,格调上学习南唐后主李煜,情致上轻倩流利,描写上生动自然,不事雕饰,内容方面多是抒写离别相思以及个人的闲愁哀怨,有浓重的伤感情调。他曾出使过塞外,词中有时也表现过一些苍茫雄浑之意。
这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忆旧的词。所忆的人,可能是作者死去的妻子。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也并不专写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诗人根据某些生活情景所写的概括意义较广的抒情诗。从词中的内容看,被回忆的人,是词中回忆者的妻子。在中秋的月夜,词中的“我”,仰望青天碧海,见一轮冷月挂在中天,他在孤独中最初把月轮作为关情的见证人,向它发问:你年年月月,圆而复缺,缺而复圆,到底是为了谁人?今夜里你的光轮圆满,在你的光照下一片秋花开放,秋风又吹起阵阵秋香,秋香中再衬托如雪的清辉,这就是你造成的一种良辰美景。这时词中的望月人向月轮倾诉心曲,告诉它:你为什么今夜向我这不胜悲愁的人,展现这样一种好天良夜?我如今是孤身只影,不堪重对当年明月,因为那时月圆花好,人成双对。望月人在孤独中把月轮当做知音和见证人,向它讲起当年中秋月夜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我和她在“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也许由于对幸福的回忆,在回忆的当时是令人愉快的,并可以暂时忘却眼前的孤苦,他又进而问取月轮:你还记得与否?她手中那柄轻纨小扇,曾在夏夜的月下驱暑,秋来时又搁置不用,几番凉热,你都曾亲见;现在是花落人分,愁恨满怀,可你这往事全知的月轮,为什么却在我面前洒下毫无同情感的茫茫寒色?更恼人的还有月下飘来的箫声,它更助月夜的清寒,甚至要用凄凉的声音,使这令人不胜孤寒的秋夜爆裂开来。这首词从问月开始,先问它为何而圆缺,把它与人世的苦乐联系在一起,然而又实写出人间一对情人的生死别离,进而恼怒月轮不该此夜清圆;为了找月轮做见证,又向它忆述月下花前的往事,倾吐满腹愁苦;但最后点明,月色茫茫,不关人世离别苦,使开头之问得到了结。题材中到处都寓有深沉诚挚的情思,并又见诸有如清流直泻的诗行,内容与形式结合得非常完整,格调自然得体。
-
元好问《论诗诗三十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元好问《论诗诗三十首(其二)》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诗歌的深入探讨,展示了作者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认识。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的创作要求作者真实、感性地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字句的巧妙运用和形象的描绘,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这首诗体现了元好问对于诗歌创作的精湛技巧和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同时,也带给了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和启示,使人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百人无一直,百直无一遇。借问遇者谁,正人行得路。中丞薛存诚,守直心甚固。皇明烛如日,再使秉王度。奸豪与佞巧,非不憎且惧。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每因匪躬节,知有匡时具。张为坠网纲,倚作颓檐柱。悠哉上天
-
诗的首句简要地介绍了主人公的姓名、性别和大概年龄。“雍容”用在句中,既指主人公的名字,也暗示了她的气质,有助于形象地层现李波小妹坚定自信、遇事从容镇静,应付裕如的性格。 诗文以“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短短
-
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
瓠巴 ① 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 ② 游。柱指钧弦 ③ , 三年不成章。师襄曰: “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 叹曰: “文非弦之不能钧, 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
-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
-
五十六受之未尝行色五十六受之未尝行色 韩魏公因谕君子小人之际,皆应以诚待之。但知其为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处,
-
秦郎文字固超然,汉武凭虚意欲仙。底事秋来不得解,定中试与问诸天。一尾追风抹万蹄,昆仑玄圃谓朝隮。回看世上无伯乐,却道盐车胜月题。得丧秋毫久已冥,不须闻此气峥嵘。何妨却伴参寥子,无数新诗咳唾成。
-
【生卒】:1913—1960【介绍】: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农业工人,母亲是女仆。早年丧父,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