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情诗三百首赏析
苕之华
作者: 高海夫 【本书体例】
【原文】:
苕之华,芸其黄矣(1)。心之忧矣,维其伤矣(2)!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3),三星在罶(4)。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鉴赏】:
诗序云:“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异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郑笺与此说同,也认为是“大夫将帅出见戎夷之侵周而闵之”之作。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以致闹到民不聊生的地步,这原是不难想见的,但这首诗却未必是大夫、将帅一类人闵时伤己之作,因为他们大抵是不会因为食不得饱,以致发出“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感慨。细审诗义,本篇当是一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下层饥民所唱,乃典型的“饥者歌其食”的作品。
前两章的首二句。皆借苕(tíao)以起兴。不过这里的兴,乃是以乐景兴哀情,不同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之类的兴,带有明显的比喻性质。苕,蔓生植物,亦名凌霄,夏季开花,花色黄赤。华,即花。芸其,芸然,形容黄色浓盛。维其,何其。这位饥者看到凌霄花黄叶青,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茂景象,遂羡物之盛而叹人之衰。首章说自己心怀忧苦,多么悲伤;次章更说早知我生如此,还不如不来到这个世界上,语尤沉痛。
不过,前两章只说到抒情主人公的忧愁悲苦,乃至感到不如不生,虽其不平激愤之情不难感受得到,但这种情感原是缘何而发,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促使作者产生如此强烈的激愤,读者仍不甚了了。直至末章,方才点明:不仅由于饥饿难忍,更由于饥饱不均。此意回射前幅,方觉全诗原是首尾圆合,前后一贯,主旨亦极突出而鲜明。
第三章首二句,亦比兴之义,然颇为朦胧难解。姚际恒诗经通论曰:“牂羊两句但觉其奇妙,然不能深得其解。毛传曰:‘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诗集传曰:‘羊瘠则首大。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馀,百物凋耗如此。’按二说似皆非确义,然集传较近。”他感到“不能深得其解”,但认为朱熹诗集传说较近,我们这里亦取朱说。牂羊本头小角短,但因身瘦,头就显得大了。三星,即参星,这里似可泛指星星。羊身瘦小,可见陆上之物的萧索;罶中空寂,又可见水中之物的凋零。总之,一片灾荒景象,那么,人们的饥馑于言外自不难想见。末二句说:人人都可以吃(但吃的是什么,作者没有说,似乎留给读者去想象),但能够吃饱的却是极少数的人。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更是作者悲愤之所在。
-
杜审言草绿长门掩, 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 泪落故情留。啼鸟惊残梦, 飞花搅独愁
-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5463】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美〕马克弟著,朱新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4 7万字,2017年2月第1
-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作品赏析《诗》:“骍骍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①衔枚
-
手把铜章望海云,夫人江上泣罗裙。严滩一点舟中月,万里烟波也梦君。
-
水仙子·讥时 张鸣善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锺。 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 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龙。
-
《吴师道·斋居四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予幼而志
-
【4394】理解韦伯(〔英〕山姆·威姆斯特著,童庆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33万字,2016年1月第1版,69元)9章:[1]韦伯式社会学之前的韦伯:
-
“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这句中的“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杜甫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句中的“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
-
《晚唐小李杜<fontID="Note.m.20080721-m300-w001-0010000002088"style="text-decorat
作者: 叶嘉莹徐晓莉 【原文】:安定城楼(2)李商隐迢
-
颜回饮瓢水,陋巷卧曲肱。盗跖厌人肝,九州恣横行。回仁而短命,跖寿死免兵。愚夫仰天呼,祸福岂足凭。跖身一腐鼠,死朽化无形。万世尚遭戮,笔诛甚刀刑。思其生所得,豺犬饱臭腥。颜子圣人徒,生知自诚明。惟其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