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藻》情诗三百首赏析
鱼藻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1)。王在在镐(2),岂乐饮酒(3)。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4)。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5)。王在在镐,有那其居(6)。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含义和性质,也有种种解释。方玉润以为此诗“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朱熹认为“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而胡承珙毛诗后笺则云“观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陨”。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亦云:此是“刺周王高居镐宫饮酒作乐之诗。”到底此诗是“美”王,还是“刺王”,怕都难以确认,这里我们只谈谈它的一些艺术特色。
鱼藻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共四十八个字,却娴熟地运用复沓联章的手法,充分表达了鱼在藻,王在镐的悠闲自得,快乐生活的情景。如各章的第一、三两句,不仅句式完全相同,而且均以“鱼在在藻”兴比“王在在镐”,前后复叠三次,增强了一唱三迭的感情色彩。另外,一、二章的第二句从“有颂其首”到“有莘其尾”,也只变化了四个字,一写鱼首,一写鱼尾,以“颁”喻鱼头之大,以“莘”谓鱼尾之长,仅通过一头一尾之点染,便生动写出了鱼在藻中忽隐忽现,时而摇头,时而弄尾的活泼形态。着笔之妙,情形之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一、二章的第四句从“岂乐饮酒”到“饮酒岂乐”,前后只调换了一下词序,意思完全一样,强调了王的宴饮之乐,似乎是说:岁岁年年,年年岁岁,王不是“岂乐饮酒”,就是“饮酒岂乐”。是颂?是刺?尽可细细吟味。第三章有所变化,以鱼的依憩於蒲,喻王的安居於镐,一样都各得其所,各畅其意,各快其情,各乐其安。全诗用字不多,诗意表达得却异乎寻常的充足丰满,留下了多少回味的余地!
除了章句的复叠,此诗诚如陈子展所说:“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诗三章中反复出现的“鱼在在藻”和“王在在镐”两个“在”字的连用,就是这种问答形式的新奇创造。吴闿生诗义会通释“鱼在在藻”即说:“鱼在在藻”就是“鱼何在?在乎藻”之谓。同样,“王在在镐”也就是“王何在?在乎镐”了。这种生动的写法看似平平,甚至有点笨拙,但却收到了摇曳多姿,富于神韵的效果。
再次,这首诗的映照手法的运用也很突出。何楷说:“‘鱼在在藻,王在在镐’,两句照映甚明,鱼兴王,藻兴镐”。这种照映关系,构成了本诗独特的结构。鱼之于王、藻之于镐,既是兴,更是比。作为一首贵族的诗,不仅是以鱼之得所、鱼之乐,映照王之在镐、王之乐,恐怕也还有一种歌颂和粉饰民之安居乐业的意思在内吧。由此来看,这首诗不独在语言的浅近、自然上近乎民歌,而且在技巧的运用、构思的精巧、形象之生动可感、生活气息的浓郁强烈等方面,也都类乎歌谣。
-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晴云。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
“怅望送春怀”,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
-
诗王本在陈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
-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连环计》一作《连环记
-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蝉声入客耳,惊起不可留。草草具盘馔,不待酒献酬。士生为名累,有似鱼中钩。赍材入市卖,贵者恒难售。岂不畏憔悴,为功忌中休。勉哉耘其业,以待岁晚收。
-
斗柄欲东指,吾兄方北游。无媒谒明主,失计干诸侯。夜雪入穿履,朝霜凝敝裘。遥知客舍饮,醉里闻春鸠。
-
[南北朝]颜延之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阊阖殊未晖,咸池岂沐
-
寒日照深巷,柴门朝尚闭。有客自江来,尺书千里至。启书复何云,但言南北异。南方地常暖,风物称佳丽。梅蘤入新年,兰皋动芳气。乐哉登临兴,岂厌江湖滞。伊予方寂寞,刻苦穷文字。万国会王州,群英驰◇轨。方朔常苦
-
【注释】 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风:一说牛马牝牡相诱相逐;一说放逸,走失。 【赏析】 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为称霸天下,亲率齐、鲁、宋、卫、郑、许、曹、陈八国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当时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