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国策》·乐毅报燕王书》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国策》·乐毅报燕王书》鉴赏

古文观止·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 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2】, 下七十余城, 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 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 用齐人反间, 疑乐毅, 而使骑刦代之将 【3】。乐毅奔赵, 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刦 【4】, 卒败燕军, 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 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将军为燕破齐, 报先王之仇, 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会先王弃群臣, 寡人新即位, 左右误寡人 【5】, 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故召将军, 且休计事。将军过听, 以与寡人有隙, 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臣不佞【6】, 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斧质之罪, 以伤先王之明, 而又害于下之义, 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 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 不以禄私其亲, 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 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 论行而结交者, 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 先王之举措, 有高世之心, 故假节于魏王【7】,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 擢之乎宾客之中, 而立之群臣之上, 不谋于父兄, 而使臣为亚卿【8】。臣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 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 霸国之余教, 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 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 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 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 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 楚、魏尽力, 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 具符节, 南使臣于赵, 顾返命, 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 先王之灵, 河北之地, 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8】。济上之军, 奉令击齐, 大胜之。轻卒锐兵, 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9】, 仅以身免。珠玉财宝, 车甲珍器, 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10】,故鼎返乎历室 【11】, 齐器设于宁台, 蓟丘之植, 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 以臣为不顿命, 故裂地而封之, 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 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以幸无罪矣, 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 功立而不废, 故著于春秋; 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12】,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 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注释】【1】乐毅: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初为魏臣,后出使燕国,留于燕,事燕昭王,伐齐有功,封昌国君,后死于赵国。燕王,指燕惠王,燕昭王之子。【2】燕昭王:燕国国君,曾求贤复国,振兴燕国。【3】骑刦:亦作骑劫。【4】田单:齐国大将,曾用诈降之计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刦。【5】左右:国君亲近之人。【6】不佞:不才。【7】假节:节,使者的符节。假节,奉命出使。【8】亚卿:仅次于上卿的官位。【9】齐王:齐闵王。【10】大吕:钟名。元英,燕宫殿名。【11】故鼎:燕国过去的鼎,为齐取去,如今复归。【12】伍子胥:即伍员,春秋时楚国人,仕于吴,吴王阖闾伐楚,伍子胥为之谋划,大获全胜, 后遭谗害, 被吴王阖闾之子吴王夫差赐死。阖闾: 即吴公子光。【赏析】乐毅报燕王书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时期名将乐毅, 为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所用, 拔齐七十余城, 立下大功, 燕昭王死后, 齐人用反间计, 使燕惠王听信谗言, 撤销乐毅兵权, 乐毅畏祸, 弃燕归赵。后齐国反攻, 燕将大败, 燕惠王惧乐毅帮赵国乘机攻打燕国, 自己不深自悔悟, 承认过失, 反而文过饰非, 使人责让乐毅。乐毅则写了这篇著名的书信回报燕惠王。文中针对燕惠王畏惧乐毅将才而对他提出的“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的责问, 指出燕惠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阐明贤圣之君应察能授功, 表白自身未负先王之恩, 畏祸奔赵, 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文章不似一般策士之辞, 不事铺张, 不骋舌辩, 实实在在, 娓娓动人, 风格独特。这篇文章可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即前两段叙述这篇书信产生的原委。第一段叙述乐毅为燕昭王所用, 成就大功, 后为燕惠王所疑, 弃燕奔赵,而齐人反功, 原伐齐之功, 毁于一旦的历史。这段叙述历史, 线索清楚,不像其他文章, 叙述事件原委一般较简单, 这大概是出于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信内容的考虑。这段表明乐毅对燕国功劳之大, 燕昭王用人得当, 以及燕惠王的过失和乐毅的不幸。这里以事实突出了乐毅之才。有乐毅, 则战而能胜, 无乐毅, 则得而复失。第二段写燕惠王在齐攻燕后, 惧乐毅助攻燕, 遣使责乐毅, 进一步交代乐毅作书的因由。这段开始写燕王悔, 但这一悔恨, 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而是“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因而燕王才遣人责让乐毅。在责备乐毅的过程中, 燕王也作了自责的表示, 称“左右误寡人”, 也褒扬了乐毅为燕国立下的大功, 但这种表示都是因为惧乐毅助赵, 因此,他仍然文过饰非, 推托责任, 以致指责乐毅“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这一部分从历史背景的追述和燕惠王责乐毅两方面交代了乐毅复书燕惠王的原因。第三段以下是第二部分,即乐毅报燕王书的本文。第三段叙述乐毅遣人献书回复燕惠王。第四段, 乐毅以委婉的言辞概括地申诉自身的委屈,反驳燕王的责难, 说明自己必须写作此书信的原因。乐毅在文中开头先说明逃离燕国来到赵国的原因, 难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 以伤先王之明, 而又害于足下之义。”而后申明本不想再提往事, 宁肯背着不肖的罪名, 不加辨白。但由于燕王的责备, 使他不能不写信表白先王之所以用乐毅的道理和他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这既点明了书信写作的原因, 同时也表明了文章的中心,下文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第五段乐毅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指出燕昭王就是这样的君主,同时也是论行结交,立名之士。这段围绕上段所提出的中心,先从道理上说明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而是察能授功;作为贤士,就要“论行而结交”,把自己的才能献给知人善任的君主。然后,把自身与燕昭王君臣际遇的事实,概括地加以证明。这里既表现了燕昭王善于知人,“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于群臣之上”,又表现自身善于识主。这两点正是针对文章中心的两点而论证的。第六段,进一步用事实来论证君臣际遇的最佳关系。这段写燕昭王将报仇雪恨的心事托付给乐毅,而乐毅为其出谋划策,联合诸侯,终于打败了齐国。这里文章称赞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以来,功未有及者,他的成功是知人任贤之功。同时文章也说明了自身受燕昭王封赏亦当之无愧。第七段,阐述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的道理。这段先从道理上讲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则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贤士名成不毁则能称于后世,这里前后两句,前句是主,后句是宾。接着以燕昭王功成于生前,并有遗令,望后代继承来论证此理。这里隐含着批评燕惠王不能继承先王的传统,使先王之功废于身后。第八段以伍子胥的典故同自身遭遇比附,表现他对燕惠王不能继承父业,又不能理解和重用功臣的惋惜和哀伤。这里用伍子胥的典故与作者自身的遭遇十分贴切。最后两句表示他对夫差沉子胥而弗悔的气愤,和对子胥人于江的不胜惋惜,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他为自己去燕归赵之举辨白。第九段,写自己自知难免于祸,只好以走为上计,而此举正是为维护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所作,从而为自己辩护。第十段,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回扣开篇,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惧疑之心,给燕王一颗定心丸。这篇文章本是针对燕惠王的责备进行反驳的,但乐毅却没有正面地直接地批驳燕惠王,也没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入手,反复申诉自身与燕昭王如鱼得水的融洽关系,心平气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襟怀。这篇优秀的书信体散文,比口语更讲究炼句和选词,深沉感慨,文字雅洁,被周文归评为:“行文委婉恳笃,洗心爽透凄其,乃奏疏之最优者。”

猜你喜欢
  • 《韩非子·奸劫弑臣》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奸劫弑臣》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通过对世事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官场的险恶和奸邪。文章语言优美,修辞犀利,深刻描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对权力游戏的思考,并提醒我们保持警惕,不被欺骗。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智慧和见识,值得一读。

  • 刘禹锡《途中早发》全诗赏析

    马踏尘上霜,月明江头路。行人朝气锐,宿鸟相辞去。流水隔远村,缦山多红树。悠悠关塞内,往来无闲步。

  •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 步自中出, 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

  • 欧阳修《黄溪夜泊》全诗鉴赏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 苏轼《次韵功父观余画雪鹊有感二首》全诗鉴赏

    ?此诗卷二十五已收,题“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追忆郭功父观余旧画雪鹊,复作二韵寄之,时在惠州?此诗为郭功父作。?平生才力信瑰奇,今在穷荒岂易归。正似雪林枝上画,羽翰虽好不能飞。

  • 董士锡《木兰花慢·武林归舟中作》爱别离苦词作鉴赏

    董士锡这首词,同样写离情,情感之缠绵差相仿佛,而情感的表现却不离题中“归舟”二字,情境自有其独胜之处。

  • 李白《玉壶吟》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榆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瑚珊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

  • 极简量子力学

    【4639】极简量子力学(〔美〕张天蓉著,中信出版社,9 2万字,2019年7月第1版,45元)△6章:①量子究竟是什么;②量子的奇妙特性;③我们

  • 苏轼《卢山五咏 三泉》全诗鉴赏

    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 《送客之江西赏析》

    对于行人来说,在春光明媚时节奉使江南,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缠绵的情调。   一、二两句说明他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轺,使者乘坐的车辆。紫泥,古人书信用泥封,泥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