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施从事书》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梁·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2,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3。绿嶂百重4,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5,百臂相接。秋露为霜,青萝被径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7。”信足荡累颐物8,悟衷散赏9。
1 施从事:作者友人,生平事迹不详。2 故鄣县:时属吴郡,在今浙江省,作者故乡安吉县附近。3“绝壁”二句:悬崖绝壁直上青天,孤峰独秀高人云汉。干:冲犯。汉:天河。4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5 企:同“跤”,行貌。6 被:通“披”。7“风雨”二句:诗经·郑风·风雨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句。这里引用诗的前两句,用意却在诗的后两句。8“信足”句:这些山川景色完全能够荡涤人们的烦恼,养育万物。荡:荡涤。累:累赘。颐:养。9 悟衷散赏:意为既可以醒悟衷肠,又可以随便观赏。衷:中,此指思想。散:闲散,随意。
【析点】 与其说这是吴均给友人的一封小简,不如说它是一篇出色的山水礼赞。
短文寥寥数笔,却极富情趣。“绝壁干天,孤峰入汉”,写山之高峻;“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写山之深幽。且高且幽,相映成趣。这是从山本身入手,以高远的天汉与百转的清川作比衬,写山的静态美,是直接描写。“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分别写空中飞禽与地上行猿,这是离开山本身,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山的动态美,是间接描写。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有当人介入其中,才会产生情愫与美感。因此,短简最后很自然地由山及人,融情入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出了青山之美。联系“鸡鸣”一诗,实有邀施君一游之意。想必施从事读后,不会不暂脱俗念杂务,去山中一游吧?能在清纯奇丽的美景中荡涤烦愁,醒悟衷肠,倾听自然的心音,实为人生中一大赏心乐事
-
晏殊《鹊踏枝》晏 殊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① 。罗幕轻寒 ②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③ 。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
陈藏一《话腴》:“赵昂总管始肄业临安府学,因踬无聊赖,遂脱儒冠从禁弁,升御前应对。一日,侍阜陵跸之德寿宫。高庙宴席间问今应制之臣,张抡之后为谁。阜陵以昂对。高庙俯睐久之,知其尝为诸生,命赋拒霜词。昂奏所用腔,令缀《婆罗门引》。又奏所用意
-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1)此诗当作于作者寓居上饶茶山寺期间,系老年作品。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州市境内,距城北二十五里。
-
凤箫吟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
-
当月光初升在北方隆冬的麦田里,这巨大的绸缎般的软软的黑色便迅速拥抱了我驱车前行的山路。黄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见证着自然的消融和重
-
名言: 心即道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 句意: 心即是道, 在天是命, 在人是性, 它的主宰是心。 出处: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
-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
寒宵劝酒君须饮,君是孤眠七十身。莫道非人身不暖,十分一盏暖于人。
-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