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举进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 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2】。吾知其必有合也【3】。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 苟慕义强仁者, 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 出乎其性者哉【4】!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5】?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6】。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7】?为我谢曰【8】:“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注释】【1】燕,赵:古国名。燕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赵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感慨悲歌之士:指燕国荆轲,高渐离等豪侠之士。荆轲、高渐离事见史记·刺客列传。【2】举进士:被乡里推荐到京城长安参加进试科考试。有司:主管官员,在此特指主考官。利器:精良的器具,这里喻指学识才干。适:往。【3】有合:得到当权者的赏识任用。【4】苟:如果。慕义疆仁:向慕道义,以仁自勉。疆:同“强”,勉强,勉力。矧(shen):何况,况且。性:本性。【5】化:教化。移易:改变,恶知:怎知,岂知。【6】 卜:检验。【7】望诸君:指燕国大将乐毅,他被人陷害逃到赵国,赵将他封于观津,号望诸君。屠狗者,指隐居民间的侠士。【8】谢:致意。【赏析】韩愈的这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不过一百几十个字,却言外见意,耐人寻味,长期以来被选入各种古文选本,是大家公认的佳作。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些版本(如“五百家注”本)有“游河北”三字,有些版本(如“考异”本)却没有。从内容看,的确是送董邵南游河北。因而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是怎么回事,韩愈是否赞成。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新唐书·藩镇传中说:“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叛将,护养㜸萌,以成祸根。……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韩愈是坚决主张削平藩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的。因而在他看来,如果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此其一。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统治者延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统治者常常使他失望,所以在不少诗文里,替自己、替别人抒发过沉沦不偶的感情。他有一篇题为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里说:“……寿州属县有安丰, 唐贞元时, 具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下不闻名声, 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 日来征租更索钱……”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 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阵子, 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的现状, 终于主动出山了。但是“举进士”, 又“连不得志于有司”。对于他的“郁郁不得志”, 韩愈自然是同情的。此其二。然而, 这位因“隐居行义”而受到韩愈赞扬的董生, 却由于在唐王朝“不得志”, 竟然要投奔藩镇去了。当他临行之时, 韩愈要写一篇序送他,看来很难措辞。赞成他去吗, 那就违背了他一贯的主张。声色俱厉的“责以大义”, 阻止他去“从贼”吗, 那就变成了“留行”, 不合“送序”的体裁,何况对于“怀抱利器”而无处施展的董生毕竟是同情的, 不忍太严厉。“惟陈言之务去”的韩愈写文章常常是因难见巧的。这篇短序的构思、造语, 就相当“巧”。一上来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 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 因而要到河北去; 然后两相绾合, 作一判断:“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 努力争取吧!作者还嫌不够, 又深入一层说: 象你这么个怀才不遇的人, 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 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 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 你的出路的确瞅对了!这其实是些反话, 所谓“心否而词唯”。作者在称赞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说“埋伏”了一个“古”字呢? 因为特意在“古”字下用了个“称”, 放了些烟幕, 使“古”字隐藏其中, 不那么引人注目。如果不用“称”字, 写成“燕赵古多感慨悲歌之士”, 那“古”字就十分显眼, 等于说“燕赵今无感慨悲歌之士”, 下面的文章就很不好作。而下连“称”字, 就是另一种情况。“古称”云云, 即“历史上说”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 则现在可能还是那样,所以先就“古称”落墨, 送董生游河北, 断言“必有合”。然而“古称”究竟不同于“今称”。“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 则现在可能还是那样,也可能不是; 因而“到底是与不是”的疑问终归要提出来。于是用“然”字扳转, 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不难看出, 写“古”正是为了“借宾定主”,为下文写“今”蓄势。“今”之燕赵是不是仍“多感慨悲歌之士”呢? 在作者心目中, 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他并不立刻否定, 却提出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 (风俗人情, 跟着政令、教化的改变而改变)。”既然“风俗与化移易”, 则河北(燕赵) 已被“反叛朝庭”的藩镇“化”了好些年, 其风俗怎能不变?风俗即然变了,变得再没有“感慨悲歌之士”,那么董生到那里去,就未必“有合”,“风俗与化移易”的前提一经提出,分明造就了箭在弦上的形势,眼看要作如上的推论。但作者真象在他的雉带箭诗里所说的那样:“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只提出“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的疑问而不作叛断。“今”是不是异于“古”,“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拿你的出游试试看。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合”了,岂不是就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吗?但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扬董生。而先“扬”正是为了后“抑”。“风俗与化移易”一句既然点出了当时掌握河北政权的藩镇;而当时的藩镇呢,恐怕连董生(他不能没有忠君的观念)也不好说他们“仁义出乎其性”吧!既然如此,那么董生与藩镇“合”,就只能证明他丧失“仁义”罢了。“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勉乎哉”云者,勉其不可“从贼”也。作者怕董生不懂,又照应前面的“古”字,提出原为燕国大将,被迫逃到赵国,被封为望诸君,却念念不忘燕国的乐毅来。“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怕他不懂,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劝其入朝,则对董生的投奔河北藩镇抱什么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劝“屠狗者”入朝还有另一层意思,下面再谈)。全文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第一段就“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立论,预言董生“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送他去。结尾委托董生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文字。但送之正所以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反对董邵南游河北,但其内容远不止此。与此相联系,第一、向往古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从而指斥了当时割据河北的藩镇。第二、反对董生游河北,但肯定他是“怀抱利器”的,“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因而只好到河北去谋出路;这又流露了对“有司”的不满,似乎在责备他们“为渊驱鱼”。第三、董生明明是“不得志于有司”才投奔藩镇的,却委托他劝谕河北的“屠狗者”入朝作官;“屠狗者”如果真的跑到唐王朝去,“有司”会让他“得志”吗?在这些地方,作者不仅暗暗地责怪“有司”,而且隐隐然在向最高统治者敲警钟。从董生的遭遇看,所谓“明天子”其实不很“明”, 但作者却希望他“明”。根据历史记载, 当时的唐王朝“仕路壅滞”, 失意之士纷纷投奔藩镇; 而藩镇呢, 又“竞引豪杰为谋主”: 因而藩镇益强而“朝廷”益弱。企图实现大一统局面的韩愈, 在给他曾经赞美过的董邵南送行的时候, 真是感慨万千! 惟其感慨万千, 才能写出这篇内容深广的短文。这篇序词约而意丰, 文短而气长, 以“古”“今”分层次, 以“吾知”“吾恶知”相呼应, 转折出人意外, 而脉络又极分明。作为创作经验, 还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值得有志于写好散文的人重视。

猜你喜欢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琵琶之音幽咽梗塞如泉流冰下,丝弦象折断了似的,声音渐渐凝 结休止了。另有一种幽情暗恨缓缓升起,此时琵琶无声,但比有声更

  • 《寒花葬志》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 (1)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 (2) ,葬虚丘 (3) 。事我而不卒 (4) ,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5) 。一日,天寒,熟火煮荸荠熟 (6) ,婢

  • 陈子昂《春台引》全诗赏析

    感阳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迟美人兮不见,恐青岁之遂遒。从毕公以酣饮,寄林塘而一留。采芳荪于北渚,忆桂树于南州。何云木之美丽,而池馆之崇幽。星台秀士,月旦诸子。嘉青鸟之辰,迎火龙

  • 《古文观止·诸葛亮·前出师表》鉴赏

    古文观止·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 先帝创

  • 《欧阳修散文名篇·读李翱文》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本文折射出作者的高尚人格、博大胸怀和贤者风范,贯注了中国传统的“可叹也夫”的人文情怀,又凝聚了庆历之际独特的时代精神,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国学名句“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出处和解释

    【名句】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语出隋代王通《中说·周公篇》。根据情况灵活行事,天下就不会有弊陋的法规;墨守成规,天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化。说明治理国家必须善于通达权变,而不能墨守成规。

  •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赏析》

    此诗共十句。首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依然”是依恋,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内心是何等懊丧。从“长望”的凝神注目中能够窥见其情绪的起伏,有如这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鼓声随听绝”以下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

  • 《酬陈勉仲勉仲寄示诸公所和黄字韵诗轴且责其赏析》

    【原题】:酬陈勉仲勉仲寄示诸公所和黄字韵诗轴且责其归重念匹夫怀璧之罪不敢靳因复和其韵反之

  • 李贺《洛妹真珠》全诗赏析

    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绰绰。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珰。兰风桂露洒幽翠,红弦袅云咽深思。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八骢笼晃脸差移,日丝繁散曛罗洞。市南曲陌

  • “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注释、译文和感悟

    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① 。(《庄子·大宗师》) 【注释】 ①天机:天生的本能、悟性。 【译文】 嗜好欲望太深的人,他的天性就浅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