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冯至)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十四行集(选二首)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冯至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这首诗是十四行集中的第二十一首。
当时诗人在西南联大任教,为避敌机轰炸,一段时间寄居在离城约十五里的一个林场的茅屋里。本诗便是就一个暴风雨夜晚茅屋内外的景象,抒写对现实的感受和生命意义的体验。诗人采用意大利和法国十四行体“四四三三”的分段形式,充分发挥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功能,有层次地展现诗人当时对宇宙人生所作的沉思。开篇先写屋外的狂风暴雨,震天撼地,仿佛一切都在动荡飘摇,而屋内只有一盏土制的油灯发出一点光亮。这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诗人暂时蛰居异乡,他的心灵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孤单。可是就在这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诗人从自然界中发现了一种哲理。第二节是承前推进,诗人驰骋想象,开拓意境,描述这种孤寂之感的渐渐延伸、扩展,以至充溢于整个空间,似乎眼前的“铜炉”、“瓷壶”也在“向往”各自生命的本原,回归于自然,因而和自己“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这实际是把主体的感受注入无生命无感觉的客体之中,或者说是把抽象的情思对象化具象化。第三节转而写孤单的自身也好像不能自主,也在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狂风暴雨使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排除了一切杂念。最后一节写由此而悟出的哲理:生命对于个体来说是短暂的,犹如暴风雨之夜微弱的灯红,唯有宇宙才是永恒的本体。既然个体生命是一种暂住,我们就应保持自己的淳朴和本真,而不要为外物所拘役和束缚。关于这个意思,诗人在当时写的一篇散文中说得更为直捷:“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哲理,以清晰可睹的意象来表现内心的独特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对于十四行这一外来诗体,诗人运用得圆熟自如。他不是刻板地拘守格律,而是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汉语的特点,灵活地加以变化,有时采用变体,有时采用跨句,使音节匀称,韵脚整齐,以表现连绵不断的思绪。
-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
【生卒】:1914—1953【介绍】: 英国诗人。生于威尔士斯温西的一个中学校长家庭。中学时爱好文艺,15岁担任学校刊物的主编,并开始创作诗
-
昔圣王为法,先抚字而后催科,重教化而缓刑罚。|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昔圣王为法,先抚字而后催科,重教化而缓刑罚。》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次韵答德清知事袁潜修袁为湘潭人其县酱油最擅名故掇句及之
-
这首词,结构严密,笔力健拔,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用典浑化自如,一气包举,毫无堆砌的毛病,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长技。
-
洗出峰峦看腊雪,栽成花木趁新年。史君功行今将满,谁肯同来作地仙。
-
作者: 耶律铸 【原文】:余作此赋,会子侄辈递传诵咏
-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锦石称贞女,青松学大夫。脱貂贳桂醑,射雁与山厨。闻道高阳会,愚公谷正愚。
-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宝应元年作。拾遗曾奏数行书①,懒性从来水
-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作品赏析【注释】: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远公”即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