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鉴赏

古文观止·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2】, 备员讲读【3】 。圣明天纵【4】, 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 心欲言而口不逮【5】。以此自愧, 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 譬如医者之用药: 药虽进于医手, 方多传于古人; 若已经效于世间, 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 才本王佐【6】, 学为帝师【7】;论深切于事情, 言不离于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8】, 辨如贾谊而术不疏【9】; 上以格君心之非【10】, 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 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11】, 而贽谏之以忠厚; 德宗以猜忌为术, 而贽劝之以推诚; 德宗好用兵, 而贽以消兵为先; 德宗好聚财, 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 治边御将之方, 罪己以收人心, 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 惜名器以待有功【12】; 如此之流,未易悉数, 可谓进苦口之药石【13】, 针害身之膏肓【14】。使德宗尽用其言, 则贞观可得而复【15】。臣等每退自西阁 【16】, 即私相告, 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 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17】,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18】,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19】、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20】,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21】。臣等欲取其奏议, 稍加校正, 缮写进呈【22】。愿陛下置之坐隅【23】,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 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24】,取进止【25】。【注释】【1】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著名政论家。唐德宗时官至宰相。死后谥号“宣文”,故后世称为陆宣公。他的陆宣公奏议以见解精辟,文笔流畅为后世推重。【2】猥:谦词,辱。这里指玷辱职守的意思。【3】讲读:指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和端明殿的侍读学士,职责是讲论经史。以备皇帝询问。【4】天纵:天禀,常用为谀美帝王之辞。【5】逮:到,及。【6】王佐:帝王的辅佐。【7】帝师:帝王的老师。【8】子房:张良。汉初政治家,智谋出众,曾辅佐刘邦入关灭秦,封为“留侯”。【9】贾谊:西汉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太中大夫,太傅等官。【10】格:纠正。【11】德宗:唐德宗李适(kuo)。【12】名器:古时表等级的称号和车马、服饰、礼仪、制度等。前者称名,后者称器。【13】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bian)石(石针)。喻规劝改过的话。【14】针:治疗之意。膏肓(huang):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称为膏,心脏和隔膜之间称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15】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史称“贞观之治”。【16】 西阁: 侍郎等所居的官署。【17】 冯唐: 西汉文帝时任中郎署长。曾向汉文帝称道廉颇, 李牧,文帝听后, 为得不到这样的名将以抵御匈奴而叹息。颇,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牧, 李牧,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18】 魏相: 西汉大臣。汉宣帝时为丞相, 屡次条陈, 谈及晁错、董仲舒等的言论, 要求予以实施。晁: 晁错, 西汉政治家。董; 董仲舒, 西汉哲学家, 今文经学大师。【19】 六经: 指 书、诗、易、礼、春秋、乐六部儒家经典。三史: 指史记、汉书、后汉书。【20】 末学: 与经学相对而言, 指诸子的书和史书。【21】 龟鉴: 借鉴。龟: 古代用龟甲占卜, 以辨吉凶。鉴: 镜。【22】 缮写: 抄写。【23】 坐: 通“座”。坐隅: 座位旁边。【24】 区区: 犹“拳拳”, 诚心。【25】 取进止: 听候决定。取, 听取; 进止: 进退。【赏析】“札子”这一名称在宋代才开始出现, 是奏疏的一种, 即臣属写给皇帝的书信。宋哲宗元祐八年 (1093), 苏轼充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主礼部尚书。本文是他与吕希哲、吴安礼、吕祖禹等人为校正陆贽的奏议一事而呈给宋哲宗的札子。早在唐德宗李适的贞元年间, 有一位政治家虽不以文学知名, 却以其真挚而曲畅的骈体奏仪为当代所称, 对后世影响也非常深远, 这就是陆贽。陆贽之文流传至今的有 陆宣公翰苑集二十二卷, 他的这种骈体官牍, 朝廷文书, 言事则周密详尽, 说理则深刻精察, 而皆达之以情, 委婉曲折, 细入毫芒, 然而词无所避, 意无所隐, 彼我上下之心得以由此而沟通, 莫或扦格。他的文章不用典, 不征事, 以自己的浅近、平淡、朴实,醇厚的语言, 写出内心欲达之事理和情致。因此, 陆贽的奏议之所以为时所重, 为后世所称, 只因“真意笃挚, 反复曲畅, 不复见排偶之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于翰苑集二十二卷曰:“宋祁作贽传赞, 称其论谏数百篇, 讥陈时病, 皆本仁义, 炳炳如丹青, 而惜德宗之不能尽用”。及至新唐书、资治通鉴的写作都受了陆贽文风的影响, 唐以后, 骈文长期通用于朝廷制诰和臣庶奏章, 恐怕陆贽的翰苑集也多少起了一定的作用吧。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软弱, 无所作为的朝代。宋哲宗时期北宋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 国家受害.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主张对王安石的新法“参用其长”,卷入了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而锐意政治改革的苏轼,对宋王朝的财乏、兵弱、官冗和赋役不均、皇族奢靡、边防空虚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法制、督察百官,教民战守,限制皇权、抑制兼并等一系列改革主张。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意在晓谕哲宗从中学习治国之术,不作唐德宗那样的昏庸之主。札子全文共分三段,简明扼要,层层剖析,广征史事,雄辩滔滔。首段说明进札子的缘由,谦恭为怀,字斟句酌。认为“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虽然药由医生亲手开出,但药方多是继承于古人。因此,“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以于已出。”说明鉴古治今的道理。第二段首先剀切详明地叙述了陆贽才学宏博,“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紧接着又阐述了陆贽奏议对德宗的威力。“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及至用人、治边、改过、除民患等方面,陆贽对德宗都有劝陈规谏的奏议,用心之良苦,治世之精深,可见一斑。如果唐德宗能够尽用其言,就能再次看到贞观之治的盛世。第三段则把宋哲宗、陆贽和作者放在同一境遇中,希望哲宗明睿,能体味陆贽奏议中的良苦用心,“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君主之同时”,期望哲宗“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接着作者又指出为什么在浩翰书史中唯独推荐陆贽奏议的理由,认为六经、三史、诸子百家虽皆有可取之处,但都艰涩难懂,不能了然胸臆。“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陆贽的奏议则不同,它不仅语言明白简洁,“开卷了然”,而且知识丰富,切中要害。“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至此,又把推荐陆贽奏议的缘由深化一层,推进一步,照应了开头。其实,作者极力推崇陆贽,实际上是以陆贽自比。陆贽所写的各种类型的奏议也就是作者意欲草就的文章,作者是带着满腔热望和要表达的肺腑之言推荐陆贽奏议的,因此,其真情实意沛然流于纸上。在写作手法上,本文文理自然,恣态横生,文中援引史实,娓娓而谈。如“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至中兴。”文中还运用比喻,贴切明了,对照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等,使得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布局构思不拘一格。

猜你喜欢
  • 《黄州道中赏析》

    此诗约作于至大二三年间(1309—1310)。时作者任监察御史,奉使南行,途经黄州。苏东坡曾贬谪黄州,黄州遂成为骚人墨客触景兴感的名胜之地,陈益稷有诗云:“赤壁冷烟销魂卒,黄州淡月照坡仙。”张养浩行经黄州道中,又适逢使人多愁善感的秋季,触景生情,自不免思绪万千,慨然成章。此诗抒发了作者政治抱负难以实

  • 语文考试古诗词错反思(语文词语默写错太多,反思怎么写)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考试古诗词错反思,内容包括考试语文默写古诗错了要写以后怎么样的检讨书要怎么写,语文词语默写错太多,反思怎么写,语文考试后的反思100字。语文期中考试反思与总结可以这么写语文总体来讲考得很差,很不理想。主要是这几个原因:第一就是平时上课光顾着记笔记了,并没有完全参入到课堂里

  • 李白《杜陵绝句》全诗赏析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 《猴梨园》原文、注释和解析

    明·徐芳 2 余乡有乞者,负小簏牵猴至人家 3 ,簏中所藏,皆假面服器,优人之所用者 4 。乞者敲小钲 5 ,唱古本曲子,猴则披衣开簏,取假面啣口间,人立而嬉以应曲 6 。文则高拱缓步 7 ,申申如也

  • 小说《狗日的粮食》原文和鉴赏

    刘恒 日后人们记起杨天宽那天早晨离开洪水峪的样子,总找不到别的说法儿。他们只记住了一件事,不知道是不是顶重要的一件事。 “他背了二百斤谷子。” 这没滋没味儿的话说了足有三十年。它显不出味道是因为那天早

  • 愚公移山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积极向上的寓言故事。愚公为了解决家里的大山阻挡去路,毅然决定一代接着一代地努力去平地山。尽管遇到困难,却从不气馁。最终,神仙感动了,动情天来帮助他移山。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坚持不懈即使在看似无望的事情上也会有所收获,努力与坚持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唐诗宋词名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意指时下之人不能领悟凌云木的价值,必须等待凌云木真正达到崇高地位才会被人所赞美。凌云木,即神木,可见李白对于真正才华的崇拜之心。这句名句让人深思,也揭示了凌云木这个比喻的一种深刻意义,即真正的才能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和考验,始能得到认可。

  • 欧阳修《与韩忠献公》原文、赏析和鉴赏

    欧阳修 某再拜启: 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

  • 国学名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出处和解释

    【名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语出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加恩于人时,要想想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惩治人的时候,要想想不要因为一时恼怒而滥用刑罚。说明行赏施罚必须

  • 苏轼《失题一首》全诗鉴赏

    读书头欲白,相对眼终青。身更万事已头白,相对百年终眼青。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故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如今多白头。江山万里将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