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蓝桥(洪波侵画桥)”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水淹蓝桥(洪波侵画桥)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又见史记·苏秦传:“苏秦曰‘……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又,元·李直夫著杂剧尾生期女淹蓝桥,今佚。又,参见“蓝桥玉杵”条、“裴航”条。
【释义】蓝桥原是唐传奇中裴航遇云英之处,因此可以用来比喻男女相遇相爱的地方。而李直夫杂剧写尾生期女,水来,抱柱而死的故事中,以蓝桥为尾生期女处,应是借裴航故事中的地点。裴航故事无“水淹”情节,元曲中常用的“水淹蓝桥”典故,应是指李直夫杂剧中故事——即尾生故事。常用以写分别或爱情与婚姻受阻的情况,并常与“袄庙火”连用。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
【例句】①风吹散楚岫云,水淹断蓝桥路。(徐琰套曲〔南吕·一枝花〕间阻)水淹蓝桥比喻爱情受挫折。②莫不是贪睡人儿忘了那,伏冢在蓝桥下,意懊恼却待将他骂。(关汉卿套曲〔双调·新水令〕,〔挂搭钩〕)以“蓝桥”故事描写自己守约赴会,焦急地等待心上人的情景。③想当日焰腾腾烈火烧袄庙,翻滚滚洪波浸画桥。(赵明道套曲〔越调·斗鹌鹑〕题情〔尾〕)“洪波浸画桥”即用“蓝桥”典故比喻离别。④菱花半缺,合欢带绝;楚岫云迷,蓝桥月缺;银瓶沉坠,琼簪碎折,锦筝应折弦难接。(白贲套曲〔黄钟·醉花阴〕,〔神仗儿煞〕)“蓝桥月缺”从“水淹蓝桥”引伸而来,比喻分离。⑤袄庙锁趷塔的对岩,蓝桥下忽剌剌的水淹,将一对小夫妻送的来他羞我惨。(曾瑞套曲〔黄钟·醉花阴〕怀离〔神仗儿〕)“蓝桥水淹”象征夫妻分离。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得胜令〕)老夫人变卦,婚事不谐。“不邓邓”为拟声词。
-
送别张中行先生张先生以散文作家出名,其实他首先是一位学人,是一个思想者。他学的是中国文学,是周作人的学生,看得出周作人的文学观对他
-
《过山农家》是中国明代文学家顾况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农村家庭的艰辛生活。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同时,小说还揭示了社会不公和农民贫困的问题。顾况通过《过山农家》这一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的阅读体验。
-
清朝人看外国戏十九世纪的中国人到西洋去看戏,他们所留下的记载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史料。可惜这些人大都只注意光怪陆离的布景灯光和袒肩露背
-
诗句端来磨我钝,钝锥不解生鋩。欢颜为我解冰霜。酒阑清梦觉,春草满池塘。应念雪堂坡下老,昔年共采芸香。功成名遂早还乡。回车来过我,乔木拥千章。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
-
红线毯白居易【原文】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1]。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2]。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3
-
屈原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
-
【原题】:白石道者栖于洪岩以石为粮先朝敬爱之赐予之物甚盛一日主僧持来郡斋因获恭览叹仰之余偶成拙句二首
-
下意识中的意象,亦称“深层意象”*。如美国“放射派”*代表诗人罗伯特·布莱的《一觉醒来》:“我的血管里海军舰队在出动,/水面上发出小
-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晨迁俯玄庐,临诀但遑遑。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俯仰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