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宋金元文·元好问·市隐斋记》鉴赏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元好问·市隐斋记
吾友李生为予言: “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 “若① 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② 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③ 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④ 行,伯夷⑤ 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 “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 “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⑥ 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 ‘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 ‘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⑦ 。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⑧ 十二月日,河东⑨ 元某记。
〔注〕① 若: 你。② 干没氏: 指投机牟利的人。③ 锥刀: 亦作“刀锥”,喻微末的小利。唐陈子昂感遇诗: “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④ 盗跖: 春秋战国之际人,名跖。庄子·盗跖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盗跖”是对他的诬称。⑤ 伯夷: 商末孤竹君长子,与其弟叔齐都不愿继承父位。武王伐纣后,与叔齐均不愿食周粟(因反对武王伐纣),饿死首阳山。⑥ 韩伯休:韩康,字伯休,东汉京兆霸陵(今陕西西安市东)人。以采药卖药为生,口不二价。后隐居山中。⑦ “言,身之文”五句: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大意是:以言语来述说人的好处,是为了显示其光彩。一个人将要去隐居了,还要这些光彩干什么?如仍这样做,那就是想求得显达,而不是想隐居了。⑧ 贞祐丙子: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⑨ 河东: 古地名。元好问为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秀容古属河东。
市隐即隐居于闹市之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隐士的世界应该在山水林泉之中,将闹市与他们并置是那么地不协调。然而古人曾说: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文选·反招隐)又说: “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晋书·邓粲传)相比之下,古人更赞美隐于朝市。在他们看来,每日在朝市中与尘俗接触而不为所染的人,更为难得。
元好问这篇市隐斋记所记的隐者,自题其斋曰“市隐”,他是俨然以大隐自居的。然而读罢全文,我们不仅没有感到这位市隐斋主娄公是一位大隐,反而觉得他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何以得出这种印象呢?这主要在于对隐逸之义的辨析。作者首先为隐居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夫隐,自闭之义也。”这也是文章的“主脑”,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脑”而生发出来的。作者就以此为标准,指出只要能够符合这个意义,隐于农工商卜医等各行各业,都无所不可,不必一定要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文中暗用典故,以古代著名隐士姜太公、赵国隐士毛公、薛公的事迹,来证明其说,显得充分、有力。既然隐居只要符合“自闭之义”,就无所而不可隐,那么古人为什么又有大隐之说呢?作者进而对此作了阐明: “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大小隐的实质在此也得到了透彻的解说。文章至此是从正面论隐居,逻辑严谨,无懈可击。由于隐逸一直被视为高士,因而为许多人所仿效。但众所同趋,其类必杂,在隐逸这种高尚之行中有时不免也渗进了一些卑劣的企图,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就谴责了那些“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这类假隐士历代不乏其人,作者笔锋一转,针对这种现象加以批驳: “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作者以声色俱厉的反诘,表达了对欺世盗名的假隐士的深恶痛绝。毫无疑问,欺世盗名是不符合“自闭之义”的。文章写了真假两种隐士,而市隐斋主娄公属于哪一种人呢?作者用“显”与“隐”进行对比,揭露出娄公行为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的行为与隐居的“自闭之义”是大相径庭的。这位“市隐娄公”是何许人,便已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碍于情面,作者又为娄公找了一个下台的阶梯:“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很明显,这是托词,然而,毕竟为娄公留下了一点回旋的余地,这也许体现了“温柔敦厚”的文风。
这篇市隐斋记,当记叙市隐斋得名之由来,或其所处之环境、条件,或赞美其斋主隐居乐道之美德等等。然而元好问却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写法。文章集中笔墨论隐居之义,围绕着对隐居之义的正反两方面的阐述而组织全文。乍看起来,文章不符合“记”的体例而更近似于“论”,但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文章只记叙作者与李生论辩是否为娄公作记的对话,真正意义上的“记”,似乎始终没有出现。这种“不记之记”的形式,正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符合这类杂记文的通则。文章纯以理胜,而笔端又饱含了作者对世风的感慨,表达了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行为的反感。这又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论理严密,行文自然,情感真实,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也正是金元明八大家之一的元好问文章的特色。
-
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
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谷。槎梗方瀰泛,涛沫亦洪翻。北来注泾渭,所过无安源。云岭同昏黑,观望悸心魂。舟人空敛棹,风波正自奔。
-
《魔合罗》全名《张鼎智勘魔合罗》,主要写一桩冤案的形成和平反。 剧首的楔子和第一、第二折写冤案形成的经过,第三、第四折写冤案的重新审理和平伸。在河南府录事司醋务巷居住的李德昌,平时开着个绒线铺过活。一
-
南船正东风,北船来自缓。江上相逢借问君,语笑未了风吹断。闻君携伎访情人,应为尚书不顾身。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恨我阻此乐,淹留楚江滨。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乘兴嫌太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孟浩然的诗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流转。上一句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下一句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条江流,不停地向前,不停地变化。过去的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但未来还可以追寻。这句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不忘过去,也要勇敢面对未来的变化。人事如梦,时光荏苒,唯有珍惜当下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出处】唐崔颢《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 【意思】你家住在哪儿?我家住在横 塘。停下船来暂且问一声,或许我们还 是同乡哩。君:对对方的尊称。
-
《杜鹃花·寒食日题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曹
-
作者: 林家英 【本书体例】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