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原文、注释和解析
唐·白居易2
荔枝生巴峡间3,树形团团如帷盖4。叶如桂,冬青;华如橘5,春荣6;实如丹7,夏熟;朵如葡萄8,核如枇杷,壳如红缯9,膜如紫绡10,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1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12,南宾守乐天13,命工吏图而书之14,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本文是白居易为所绘的“荔枝图”所作的说明,故称“序”。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白香山集。3巴峡:四川东部三峡一带。4 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子。5华:花。6荣:草类开花,此指荔枝树开花。7丹:即朱砂。8朵:此指颗粒状的果实。9缯(zeng):绸子。10膜:指荔枝果壳内的一层薄膜。绡(xiao):生丝织品。11醴(li):甜酒。酪(luo ):奶制品。12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13南宾守:南宾太守,当时白居易任此职。唐代忠州又称南宾。14工吏:指画工。
【析点】 荔枝,南方水果的佳品、珍品。在古代,北方人不要说品尝,恐怕见到的也不多。而且由于唐代贵妃杨玉环之嗜食,荔枝又关连着多少悲喜惨烈的故事,人们自然想要了解此物,所以白居易到荔枝产地忠州后,才派人绘图并亲自著文介绍荔枝的特质。
白居易对荔枝所作的介绍,由树、叶、花写到果实;对果实又由外写到内,由形写到色再到味。这一番介绍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层次分明,详略得体。清人莫友棠说:“大抵写物赋体难肖者,则当以比体肖之”(屏麓草堂诗话)。白居易写荔枝,一连用了十个比喻状荔枝之形、色、味,十种喻体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得以对荔枝产生具体印象,可说是深得“以比体肖之”之法。但白居易并不认为自己状物已臻极致,所以他说“大略如彼,其实过之”,使读者不死于作者句下,这更是白居易以比肖物的科学态度。他最后又提醒人们,荔枝“若离本枝”,一二三日则色香味俱变,这是告诉那些“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且莫被所见的具体物象迷惑,此亦其咏物的匠心吧!
-
《汉魏六朝散文·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原文鉴赏
-
【注释】:宋代都市繁荣、歌妓激增,词中歌咏士子与妓女婉转绸缪之态的,数量颇多。柳永、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有这一类作品。康与之的这首词,也属此类艳情词。词中写的,是歌妓冬夜留宴书生的欢昵场面,软媚艳冶之致。“霜幕风帘”三句,写节序及佳人
-
《渔家傲·秋思》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描绘了作者在秋天来临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范仲淹以渔家人的视觉角度,描述了秋天渐渐来临的景象,激发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整首词描绘了古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思念之情。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怀念和情感。
-
旌钺从櫜鞬,宾僚礼数全。夔龙来要地,鹓鹭下辽天。赭汗骑骄马,青娥舞醉仙。合成江上作,散到洛中传。陋巷能无酒,贫池亦有船。春装秋未寄,谩道有闲钱。
-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赞它是“自然得之,故佳。后人学步,便觉有意”。范云的诗,具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的特色,此诗即可见其一斑。
-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
-
小马哥:
-
囚绿记陆蠡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
-
同日 红1方面军的恢复 : 俄界会议决定将红1方面军主力、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直属机关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后继续北上,10月底,东进到甘泉地区,同红15军团会合。为了统一在陕北地区红军的指挥, 中
-
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 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 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 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 金鱼锁断红桂春,古时尘满鸳鸯茵。 堪悲小苑作长道,玉树未怜亡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