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三儿拱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清·林则徐1
字谕拱儿知悉2:尔年已十三矣!余当尔年,已补博士弟子员3。尔今文章尚未全篇,并且文笔稚气,难望有成。其故由于不专心攻苦所致。昨接尔母来书,云尔喜习画。夫画本属一艺,古来以画传名者,指不胜屈。不过泰半是名士高人4,达官显宦,方足令人敬慕。若胸中茅塞未开,所画必多俗气,只能充作画匠耳。若欲成画师,须将腹笥储满5,诗词兼擅,薄有微名,则画笔自必超脱,庶不被人贱视也6。
1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有信及录等。2字:指书信。谕:旧时上合下的通称。3博士弟子员: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令郡国选送;唐以后称生员为博士弟子。4泰半:犹大半、太半。过半数。5腹笥(si):喻记诵的书籍。笥:书箱。6庶:庶几,差不多。
【析点】 这封劝勉后辈勤学奋进的短信,与同类题材的作品比较,独具特色。信中作者不直言训教,而是与儿子展开平等的对话,循循善诱,把谆谆教诫与殷殷厚望寓于曲折的行文和说理之中。
作者没有正面说教为什么要“专心攻苦”,而是抓住儿子“喜习画”的特点,因势利导,展开教诲。对作画者作者加以“画匠”与“画师”的区分。指出“胸中茅塞未开者,所画必多俗气,只能充作画匠”;只有学问渊博,诗词兼擅,学习和借鉴各种艺术经验者,才能成为画坛高手,堪称画师。这一认识颇有见地。他强调艺术修养的重要性,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对于如何成为名画家,作者同时强调必须是名士高人,达官显宦,才足令人敬慕。这种靠社会地位捞取画名的思想虽然不免世俗之气,但联系全文,却不难看出作者寄望子辈刻苦读书,将来出人头地的良苦用心
-
前心作恶,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因缘经》) 译文 开始如果产生了做恶的念头,心里就会像乌云遮住了月亮一样;如果后来心里产生行善的念头,就会像火炬将黑暗驱散。 感悟 人做了恶事,哪怕获得
-
法行 公输不能加于绳①,圣人莫能加于礼。礼者
-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远游长儿子,几地别林庐。杂蕊红相对,他时锦不如。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正月喧莺末,兹辰放鹢初。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托赠卿家有,因歌野兴疏。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
-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题解据《鲁迅全集·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
-
图画 蔡元培 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建筑,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有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体之感觉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西人更
-
鲁迅本质上是诗人,但是,时代却使他成了喜剧家。他的讽刺性的杂文,便是他的喜剧的表现形态。因为讽刺,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然而,鲁迅不但写讽刺性的杂文,也写散文,
-
山道层峦水道牵 ② ,一桥过罢一桥连。 登峰接近三台域 ③ ,陟岭遥开万里天。 玉岫银花梅映色 ④ ,苍松古柏鹤高眠。 凌空恍得青云路 ⑤ ,回头悠悠觉自然 ⑥ 。 ①本诗写登山行踪及陶醉于大自然中的
-
古文观止·刘大櫆·《海舶三集》序 乘五板【2
-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
-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