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长官》
【诗例】 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长官 钱起 半日吴村带晚霞,闲门高柳乱飞鸦。 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 愁人昨夜相思苦,闰月今年春意赊。 自叹梅生头似雪,却怜潘令县如花。
【解例】
在七律一体中,起句和结句虽也有讲究,但总不如当中二联的对句那样惹人注目。因为对句不仅有实对,还有虚对;不仅有流水对,还有呼应对;不仅要工稳,而且要变化。自从沈、宋始创此体,唐人七律名家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刘长卿等,无不在此二联中惨淡经营,刻意推敲。有些对句在刚刚问世时,似乎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过不多久,便成为陈旧模式。诗人们在这方面争奇斗巧,竞相追逐,淘汰率非常大。特别是杜甫的七律问世后,在中二联更是费尽心思,颠倒纵横,无所不备,更令后人难以措笔。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七律的中二联对句跳出杜甫的窠臼,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谈何容易!然而,钱起这首七律中的颔联和颈联,却能不蹈袭前人,自出机杼,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先来看他的颔联:“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像这一联中的对句,在晚唐、宋代或许能见,但在大历以前的唐代,却极为罕见。
首先,一般说来,对句中每一句的前后两截,多少得有点顿挫、停顿或转换,如“横云岭外”与“千重树”之间,“流水声中”与 “一两家”之间,本应都有点停顿或转换,但在这里却欲停不能,一下便轻轻滑了过去,显得十分轻盈自然,给人以顺流直下的感觉。其次,将“横云岭外”与“流水声中”作对,这种对法在初、盛唐的七律中也不多见,更谈不上盛行,至于“千重树”对“一两家”,以那么庞大的一片对那么渺小的一点,这就更加别致了。 我们再来看他的颈联:“愁人昨夜相思苦,闰月今年春意赊。”如果颔联已用过的对仗方法,颈联再加以重演,那就未免雷同,甚至有点呆板。钱起很聪明,深知其中的奥妙,于是故意换了一种对法,以 “愁人”对“闰月”,“昨夜”对“今年”,“相思苦”对“春意赊”,这种对法虽然不及前联那样圆润流利,措辞上或许偏直露,显得比较生硬,以 “愁人”对“闰月”甚至有点微疵和欠妥,但这种对句形式在初、盛唐时也不多见。
再说,自杜甫、刘长卿等人开始,七律中的熟烂现象已经开始出现,为了避免七律音调的太熟太烂,钱起在此故意以直露生硬的对句笔调出现,不但不见俗态,反而别有风味。如果再将前联的流利圆润与此联的直露生硬加以对照,这就更加妙趣横生了。因此,圆熟中有时夹一点生硬,非但不会损坏诗意,运用得当,反而会使全诗生色。 正因为这首七律中的颔联和颈联在对仗上不拘前人的套路,也不在对句上刻意雕琢,全凭自己的创作灵感自然流露,圆熟中有生硬,所以使全诗有变化,写得不同凡响,别有姿态,深得王夫之的赞赏。后来王建为矫正大历诸子和元、白七律中的熟烂现象,也曾经故意运用生硬的语言和对句,但这已比钱起晚多了。
-
褐绫袍厚暖,卧盖行坐披。紫毡履宽稳,蹇步颇相宜。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况我心又适,兼忘是与非。三适今为一,怡怡复熙熙。禅那不动处,混沌未凿时。此固不可说,为君强言之。 作品赏析今为一:一作合为一。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出处】唐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
-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优游两不
-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
-
元结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
-
【原题】:成父成士於普光明堂之东别建大阁榜日妙严将家焉阁成李子过而赋之
-
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作品赏析[1]道一作言[2]三日一作一月;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李白早期创作的诗歌就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真率,他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得
-
李绅《宿扬州》唐山水诗鉴赏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 ① ,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② 。 这首诗写旅途中止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