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注释】
选自尚书·盘庚上。史记·殷本纪:“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司马迁认为,盘庚为小辛时的史官所追记。
若:好像。
纲:提网的总绳。
紊:乱。
服田:在田野上劳作。服,从事。
力穑(sè):用劳力收获庄稼。
乃:这才。
有秋:到秋天有好收成。
【赏析】
盘庚是成汤的第十世孙,祖丁的儿子。盘庚继承哥哥阳甲的帝位,成为商朝的第20位国君。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商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因王位纷争,九世多乱,又频遭自然灾害,先后五次迁都,都没有摆脱纷乱局面,因而国势衰落。盘庚为了避免灾害,恢复经济,抑制奢侈的恶习,拟从奄(今山东省曲阜)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遭到臣民反对。盘庚先后三次告谕臣民,说:先王选择都城的时候,总是顺应天命的,即使这样做了,仍然“不敢永久安居在一个地方,现在已经迁都五次了”。并告诫说: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意思是:犹如将网结在纲绳上一样,做事就有条理而不紊乱;犹如农夫在田间努力耕种一样,到了秋后才会有好收成。
盘庚强调法度的重要性,希望大臣们克服私心,遵从先王的制度,努力工作,早日完成迁都的任务,延续国运,安定四方。经过三次劝说,讲明迁都的好处,终于说服大家,顺利迁到殷地亳京定居下来,并改国号为“殷”。
盘庚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从对渔业、农业生产的认识,联系到迁都一事,说理中已有比喻成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了。盘庚的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纲举目张”。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重篇明。”这大约是最早使用这个成语的例子。
到了宋代,盘庚迁都的故事,被王安石作为例子,用来反驳保守派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废旧立新,改革政治,被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指责为“生事”。王安石坚持革新路线,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继续进取,被保守派指责为“拒谏”。保守派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于是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引用了盘庚迁都的例子,表明自己坚持真理,不愿妥协的精神。
文中,王安石说:“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意思是说:盘庚迁都亳京,不仅朝中的士大夫反对,老百姓也都怨恨不满。但盘庚并不因此而放弃迁都,是因为他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迁都是对的,既然是做对了,因而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前录卢纶诗
-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
-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
清露白云明月天,与君齐棹木兰船。南湖风雨一相失,夜泊横塘心渺然。 作品赏析南湖风雨:一作风波湖雨。
-
闯王李自成攻打开封时, 遇到了守城副将陈永福顽强抵抗, 并且一箭差点射伤了李自成左眼。将士们个个恨之入骨, 发誓要活捉陈永福, 为闯王报仇。几天后, 起义军终于打下了开封, 并活捉了陈永福, 将士们怒
-
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烟岚随遍览,踏屐走双龙。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这首诗以华清宫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此地游览时的种种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景物的赞美和对时光的感慨。诗中以“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开头,描绘了华清池的美景。接着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来描述天空中飞过的雁阵,表达了对季节的变迁的感慨。最后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万里孤舟弄”来抒发对时光流转的思考。整首诗描绘了华清宫的美景和时光的变幻,给人以深思和感悟,展现了诗人杜牧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
莫愁家主洛川傍,十五纤腰闻四方。堂上金樽邀上客,门前白马系垂杨。春风满城花满树,落日花光争粉光。城头行人莫驻马,一曲能令君断肠。
-
作者: 莫渝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