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鉴赏和解读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二年(公元743)秋季,李白得到了玄宗召他进京的消息,非常兴奋。当他由会稽进京,行至南陵(故址在今安徽繁昌县境)时,写下了这首与家中儿女告别的诗作。
首二句点明行踪和时令。“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既渲染出一派丰年特有的愉悦和谐气氛,又自然引启下面“烹鸡酌白酒”一事,照应极为紧密。诗人刚从远方归来,烹鸡酌酒为归人接风,本是妻子应做之事;但诗人此时激情难捺,竟自“呼童”来做,并借“儿女嬉笑牵人衣”的举动来反衬自己兴高采烈的心情。此犹未足,更继之以“高歌”,又继之以“起舞”。从“呼”到“歌”再到“舞”,三个连续性的动作,将诗人进京之前的激动心情表露无遗。
然而,诗人在兴奋之中又感到稍许遗憾:没能更早一点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治国方略,直至四十三岁才有进京面驾的机会;但转念一想,这机会毕竟来了,这又确是令人高兴的事,所以,还是快一点“著鞭跨马涉远道”吧。下面两句,借汉代朱买臣因早年贫贱而受妻子轻视、晚年受到汉武帝赏识而发迹变泰的故事,比喻自己也象朱买臣一样,时来运转了;以前那些轻视自己的人,不过是些鼠目寸光的“会稽愚妇”而已。“辞家西入秦”,回应篇首“山中归”,点明去向;而一个“亦”字,突现了诗人此时因理想即将实现而极为快慰的心境。
最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也是他内心活动的全部吐露。笑,大笑,乃至仰天大笑,这是何等的得意,又是何等的狂放!往日的屈辱,今日的快慰,来日的憧憬,都在这笑声中得到了发泄和表露。“我辈岂是蓬蒿人?”以此作结,令人想见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断言,从而感受到一种对自我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感情真挚、自然,无丝毫造作之态,而又一气贯注,激烈昂扬,表现了李白诗惯有的特色。
-
【名句】自谓少时 ① 用心于学甚劳 ② ,是可谓善学者矣。 【注释】①少时:年轻时。②甚劳:用功甚勤。 【释义】自认为年轻学习时非常用功,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学习的人。 【点评】年轻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
-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旋拨醅头酒,新炮缩顶鳊。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祇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岂信忧边处,胡兵隔一川。
-
《富贵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则在己求之而无不得者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
《富贵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则在己求之而无不得者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
十七盘碎,色不少吝十七盘碎,色不少吝 裴行俭初平都支遮匐,获瓖宝,不赀。番酋将士观焉。行俭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玛瑙盘二尺,文
-
忽惊春色二分空,且看樽前半丈红。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年来齿发老未老,此去江淮东复东。记取六人相会处,引杯看剑坐生风。
-
《陈子昂·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事父尽孝敬
-
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伏波
-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暗流。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
【4685】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徐川等著,人民出版社,22万字,2017年8月第1版,39元)△7章:①今天再谈马克思;②绕不过
-
每日河南府,依然似到家。杯尝七尹酒,树看十年花。[七尹酒味不同,备尝之矣。即府中新果园。]且健须欢喜,虽衰莫叹嗟。迎门无故吏,侍坐有新娃。暖阁谋宵宴,寒庭放晚衙。主人留宿定,一任夕阳斜。 作品赏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