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屋下架屋》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屋下架屋》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刘义庆

庾仲初作扬都赋1,成,以呈庾亮2。亮以亲族之怀3,大为其名价4,云:“可三二京、四三都5。”于此人人竞写6,都下纸为之贵7。谢太傅云8:“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9,事事拟学而不俭狭10。”

1庾仲初:庾阐,字仲初,东晋人。扬都:扬州。2呈:恭敬地献上。庾亮:东晋大臣,其妹为明帝皇后。3“亮以”句:意为庾亮抱着关照同族的心思。4名价:称道、评价。5“可三二京”句:意为此赋可与二京赋、三都赋并列、媲美。二京赋东汉张衡作,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三都赋西晋左思作,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6于此:因此。写:抄。7都下: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8谢太傅: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赠太傅。9屋下架屋:在屋子里再建屋子,意为毫无意义的重复与罗列。10拟学:模仿。俭狭:少而窄,此指作品内容而言。

【析点】 本则轶事所涉是一个文艺批评与文艺鉴赏的问题。由于是同族人,即使是“屋下架屋”之作,也大加称誉,以之与传统名作并列,庾亮这种作风实在要不得。由于有要人吹捧,人们就不辨良莠,趋之若鹜,争相传抄,以至“都下纸为之贵”,这种风气更不可取。谢安批评了创作中的模拟之风,实际上也就是委婉地对庾亮及众人的行为进行批评。是的,文艺评论与鉴赏是必须有个标准的,既不可出于私心,又不可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短文用语实为精审。“都下纸为之贵”一语,使我们似乎见到了扬都赋在当时人手抄传风靡一时的“火”劲;由此则使我们联想到庾亮的吹捧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并进而意识到庾亮那炙手可热的显赫势位、庾仲初所以赋成即上呈庾亮的奥秘,以及当时社会不讲实际只慕虚名的作风。现在人们习用的“洛阳纸贵”一典,所述是西晋左思之三都赋,三都赋虽早于东晋庾仲初的扬都赋,但此语之出典却在唐初房玄龄所撰的晋书,房氏晚于刘义庆近二百年,我想,“洛阳纸贵”一语当是脱胎于“都下为之纸贵”的吧! “屋下架屋”一语则形象地画出模拟蹈袭前人之作是毫无意义的重复,是多此一举,甚而言之,是对前作的一种亵渎。“屋下架屋”一语至今运用,并演变为“叠床架屋”,比喻意义也不仅限于写作的范围了。

猜你喜欢
  • 悲剧的定义和成分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所谓

  •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出处】唐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翻译】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 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全诗】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

  • 七年级上下册所有的古诗词(七年级上下册所有的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上下册所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七年级上下册所有的古诗,请提供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全部古诗词及内容,求初一上下册所有的古诗。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欧阳修《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全诗鉴赏

    三峡倚迢嶢,同迁地最遥。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野篁抽夏◇,丛橘长春条。未腊梅先发,经霜叶不凋。江云愁蔽日,山雾晦连朝。斫谷争收漆,梯林◇摘椒。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时节同荆

  • 唐宋小说之《赵江阴政事》全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 咸通 1 初,有天水 2 赵宏者任江阴 3 令 4 ,以片言折狱 5 著声。由是累宰剧邑 6 ,皆以雪冤获优考。至于疑似晦伪之事,悉能以情辩之。时有楚州 7 淮阴 8 农者,比庄顷以丰岁而货殖

  • 齐已《对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对菊》咏菊花诗鉴赏 齐已蝶醉蜂狂半折

  • 白居易《因梦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饮见赠》全诗赏析

    淮南挥手抛红旆,洛下回头向白云。政事堂中老丞相,制科场里旧将军。宫城烟月饶全占,关塞风光请半分。诗酒放狂犹得在,莫欺白叟与刘君。 作品赏析【注释】:时牛相公辞罢扬州节度,就拜东都留守。

  • 《饮酒(其十)·[晋]陶渊明》原文与赏析

    [晋]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 寓言“夔一足”注释、翻译和解说

    哀公 ① 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② 。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 ③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