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十)·[晋]陶渊明》原文与赏析
[晋]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昔曾远游是饮酒组诗中的第十首,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往昔远游、误落尘网,亲历世道的险恶不测、顿生归田闲居之心,表明了他迷途知返、临难不坠青云之志的铮铮傲骨和坦荡襟怀。
诗的前四句极写世路艰难、仕途险恶,为表明诗人历难不改素志的高洁品格作了有力铺垫。“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二句正仿佛酒酣耳热之际向老朋友絮叨往事一般,诗人说起自己曾经外出远游,一直走到遥远的东海之滨。陶渊明曾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丹阳就任。此处的“远游”即指此次宦游。这次宦游给诗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呢?“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二句就是在字面上承“远游”之意写道路难行中暗寓了世路的曲折多艰、宦海的风波叠起,寄寓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
既然世路多坎坷、宦海多风波,那么“此行谁使然”?诗人四处宦游,在仕途上碌碌奔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似为饥所驱”,好象是为了饥饿所驱使。诙谐的自问自答,似乎已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答案,但一个“似”字却透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复杂的思想情绪:如果说当初奔走仕途是为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那么在污浊黑暗的官场,当自己的理想抱负都成了泡影后,还往来于官场,心为物役,耽于口腹之乐,则连自己也觉反常了。“似为”实是“不为”,但这么说,却正是“欲以此等语故乱之,使若素无宦情者然”(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通过为饥所驱而出仕的叙写,表露为官与本性的相左之意。此句妙就妙在一个“似”字。
接下来的两句更是对“似”字的一个补充注释。“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看起来诗人倾尽全身之力,似乎只是为谋求一饱,其实,他只要有一点点能充饥,便觉绰绰有余了。言外之意,若果真只是为得一饱,何须倾尽全力、远游奔波?归隐之意,隐然而现。
上四句着墨饥馁,写尽寒儒谋生的无限辛酸,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困窘艰难以及物质欲求之低,寓含着诗人不愿周旋于乡里小儿中间,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之志。
如果说“在昔”四句极写宦路险恶,人极易陷污泥而不能自拔;“此行”四句极写物欲累人,人极易为“营一饱”而失态丧志,则经过这种种磨难而仍不改本色,“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以弃官归田、远避尘污来全节保性,一遂初愿,就更加显示出诗人的格高品洁、志不可撼。
这首诗从诗人为实现“济苍生”的理想出仕“远游”写起,到因经历世道险恶、官场污浊而理想破灭、“息驾归闲居”结束,完整地展示了诗人由仕到隐的心理斗争历程和不愿委身仕宦,宁愿退隐保持名节的决绝态度。在结构上,全诗共十句,前四句写实而实中寓虚,叙当年远游经历,寓世道曲折艰难、宦海险不可测的感慨;中四句是心理对白,虚中见实,虚写诗人对入仕何为的思索,实写生活的因苦艰难和所求甚低;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表露了诗人人格怀抱的不同凡俗。全诗虚实结合,叙事与抒怀兼备,用字精当,寓意深刻。
-
《杜鹃花·浪淘沙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高观
-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日轮亭午
-
(曲礼上) 说话要沉着。沉着乃由内心平静所产生,心不动摇,说话自然安定。
-
深秋,我回到老家,陪二姐上山挖红薯。二姐七十有四,身体依然硬朗,每年都要种下一大片红薯,收获上千斤,做成红薯干,制作红薯粉,让
-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题解此诗写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出三峡后,经
-
别日已苦迫,见日未可期。曷不惜此日,相从把酒卮。人生初甚乐,譬若枰上棋。纵横听汝手,聚散岂吾知。胡为复嗟叹,实恨相识迟。念昔非亲旧,闻名自童儿。不见常隐忧,见之百忧披。相从未云几,别泪遽已垂。有如云间
-
汉郎清晓赤墀趋,楚老西来望隼旟。侍史护衣薰蕙草,辘轳要◇从骊驹。阳春绕雪歌低扇,油幕连云水泛渠。千里修门对涔浦,好寻遗玦吊三闾。
-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被贬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
-
小马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