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赋》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鲍照1
仙鼠伺暗2,飞蛾候明,均灵舛化3,诡欲齐生4。观齐生而欲诡,各会性以凭方5。凌燋烟之浮景6,赴熙焰之明光7。拔身幽草下8,毕命在此堂9。本轻死以邀得10,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11,避云雾而岩藏。
1 鲍照(约416-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也擅赋和骈文。有鲍参军集。2 仙鼠:蝙蝠的别称。3 均灵舛(chuan)化:意为都是生灵而禀性相背。舛:彼此相违背。4 诡欲齐生:意为一样生存,但欲望相违。5 各会性以凭方:意为各自根据天性而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6 凌:越过。燋(jiao):备作引火之炬的柴枝。浮景(ying):形容漂浮的烟气。景,同影。7熙焰:光明闪亮的火焰。8拔身:脱身。9毕命:死。10邀得:意为争取成功。11文:通“纹”。
【析点】 “飞蛾扑火”常被寓以自取灭亡的贬义,而这篇小赋,却以炽烈昂扬的情感,热情讴歌“飞蛾扑火”的勇敢无畏精神,赋予了飞蛾这小小的生灵以崭新的形象。
作品开篇即以蝙蝠与飞蛾对举,点明飞蛾“候明”的特征。“伺”、“候”二字颇为传神,分别刻画了“仙鼠”阴险窥探和“飞蛾”翘首企盼的神态。“仙鼠”这里实指那些为利禄而竞奔的小人,“飞蛾”实为作者光明磊落人格的比照,反映出作者不耻与小人为伍的态度。“凌燋烟”二句具体描述飞蛾“候明”的动作。“凌”、“赴”二字用得精当,尽现飞蛾无畏的精神与气概。“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句则织入了作者自己“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的不幸遭际,万千感慨皆寓言外。接着对飞蛾热情讴歌。“虽糜烂其何伤”,格调高昂,借飞蛾之扑火体现作者自身为国赴难的献身精神。最后与开篇的对比手法相呼应,另用身披锦绣的“文豹”与飞蛾对举,体现了作者对那些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的士族门阀的极大蔑视。
作者以飞蛾自勖,表达了追求自由的心境以及“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诗代出自蓟北门行中句)的政治理想,立意高远,新鲜警动。同时赋中也倾注了作者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抑郁不平之鸣。虽然鲍照最后因子项作乱为乱军所杀,赍志以殁,令人扼腕叹惜,但赋中所颂扬的飞蛾精神却激励着后代一批批志士仁人,奔向光明,义无反顾
-
【注释】:令公死,回纥至。令公来葛罗拜(叶),后却三军前一骑。回纥盟,吐蕃退,令公度量包天地。君不见长安城章敬寺,眼中那有军容使,?
-
二十五岁那年,我考上了研究生,对于别人而言能上研究生或许是件好事,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当我揣着沉甸甸的学费前往学校报到时,泪水不止
-
开襟何处好,竹下池边地。余热体犹烦,早凉风有味。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无奈每年秋,先来入衰思。 作品赏析莲芳:一作莲房。
-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
-
臣密言:臣以险衅 ① ,夙遭闵凶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③ ;行年四 岁,舅夺母志 ④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 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⑤
-
《海棠·洞仙歌温园赏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晁补
-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伤和。存心不忽乎微,所造自即于大。
一个慈善的念头, 就足以造就幸福; 一句暴戾的言语, 就足以伤害和气。居心不忽视微小的事情,所达到的自然接近于大功。
-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 ① 而听之,使子路 ② 问之,曰:“子之哭也,壹 ③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 “
-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出处】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