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苏轼·留侯论》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苏轼·留侯论》鉴赏

古文观止·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①子房: 张良的字。张良被刘邦封于留 (今徐州附近),故又称留侯。圯(yi): 桥。此句说的是张良桥上遇老人,老人验其品性并赠其兵书一事,参见史记·留侯世家。②刀锯鼎镬: 古代施酷刑的刑具。鼎镬 (huo),烹煮人的大锅。③贲 (ben)、育:战国时卫国的两个勇士。④一击: 指张良在博浪沙 (今河南原阳东南) 狙击秦始皇的行动。⑤鲜腆: 这里指没有恭维话。鲜,少。腆,丰厚,美好。⑥郑伯: 指春秋时郑襄公。⑦报人: 向人报仇。⑧油然: 顺从的样子。⑨淮阴: 指韩信。

【译文】 古时候所说的豪杰人物,必有过人的节制力,能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一般人受辱,拔剑而起,挺身搏斗,这不能是勇敢。天下有一种“大勇” 的人,突遇危险而不惊慌,无故受辱而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志向很远啊!

张良接受桥上老人的赠书,这事很怪。但又怎知不是秦朝时代,有隐居的君子,出来试探他? 考察那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用心的行为,都包含着圣贤给予警戒的意思。但世人不懂,以为桥上老人是鬼物,这也太错了啊! 况且他的用意不在赠书。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在兴盛的时候,秦皇用酷刑对待天下贤士,那平白无事遭杀灭的,不可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那执法太急切时,它的锋芒不可触犯,它的形势没有可乘之机。张良忍不住心中忿怒,以普通人的力量,逞能于一次刺杀。当这个时候,张良能不死,那生死之间小到容不下一根头发,也够危险啊! 富贵子弟,不与盗贼拼死,为什么?他们的身体可爱,不值得为盗贼而死。张良有盖世之才,不用伊尹、太公那样的谋略,而单想出荆轲、聂政那样的方法,因为侥幸才没有死,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惜的。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来狠狠挫折他。他能忍受得住,然后可以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说: “这孩子可以教育。”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衣露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说: “他能向别人低头,一定会受到百姓的信任。” 就放弃了攻打。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归顺吴国,像臣子小妾一样,三年不知厌倦。那有报仇之志,而不能向人低头的,是普通人的刚强。那老人家,以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心他度量不够,所以狠狠挫伤他的少年刚锐之气,使他忍小恨而成就大业。为什么? 没有平生交情,突然野外相遇,而被当作奴婢一样使唤,竟顺从而不责怪,这就是秦皇不能惊吓、项羽不能激怒的人啊!

考察汉高祖得胜、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能忍和不能忍这两者之间罢了。项羽只因为不能忍,所以百战百胜,但轻率地消耗了锐气; 汉高祖能忍,养足全部锐气,等待敌人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啊! 当韩信灭了齐国,想自立为王的时候,高祖发怒,表现在言语脸色上。由此看来,高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太史公司马迁曾疑惑: 原以为张良是魁梧奇伟的人,没想到其貌相好像妇人女子,认为和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唉,这正是张良之所以为张良啊!

【鉴赏】 本文是苏轼在二十五岁为应制科考试而呈上的进论之一。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张良刺秦始皇未遂而逃命,途经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掉鞋于桥下,令张良拾取;张良忍气捡上来,老人又要他替自己穿上,张良又忍气照办。老人满意地说“孺子可教矣”,并于五天后送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后世又传说为黄石公“纳履受书”的故事。苏轼对此事生发议论,一反张良靠老人赠书以助刘邦取天下的旧论,认为桥上老人给张良的教益不在赠书,而在于考验启发张良学会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进而又影响了后来刘邦的战略。这种翻新立论,虽有为科考争胜之嫌,但也不无道理,有其价值。文章以“忍”字为纲,征引史实,深入析理,夹叙夹议,有正有反; 结构首尾呼应,文气流转变化,说服力很强。

猜你喜欢
  • 《欧阳修散文名篇·六一居士传》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六一居士传》表达了欧阳修晚年“悠游田亩,尽其天年”的志趣,表述了自己超越官场沉浮、生老病死的自然累赘,专心寄托于“五物”。展示了欧阳居士的旷达潇洒、从容淡定的情怀。

  • 罗大经《南中岩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罗大经:南中岩洞 罗大经桂林石山怪伟,东南所无。韩退之谓“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谓“拔地峭起,林立四野”,黄鲁直谓“平地苍玉忽嶒峨”

  • 《南山》情诗三百首赏析

    南山 作者: 南生杰 【本书体例】

  • 《古文观止·刘可毅·记毘陵驿马》鉴赏

    古文观止·刘可毅·记毘陵驿马 客有以善相马者

  •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赏析》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

  • 重拾新生的歇后语,形容绝望到极点然后重获新生的成语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重拾新生的歇后语,内容包括新生的婴儿打一歇后语,辞()迎新年!歇后语,歇后语:初生牛犊——、狗啃麦苗——。【成语】: 绝处逢生 【拼音】: jué chù féng shēng 【解释】: 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出处】:

  • 《闰中秋玩月赏析》

    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奇,每数年积所余之时日为闰,而置闰月。这是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

  • “林下风致”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林下风致》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世说新语·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 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全诗赏析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自从云散各东西,每日欢娱却惨凄。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骆驼桥上

  • 古代剧曲之《望江亭中秋切鲙旦》赏析

    【双调·新水令】有这等倚权豪贪酒色滥官员,将俺个有儿夫的媳妇来欺骗。他只待强拆开我长搀搀的连理枝,生摆断我颤巍巍的并头莲。其实负屈衔冤,好将俺穷百姓可怜见! 【沉醉东风】杨衙内官高势显,昨夜个说地谈天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