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墨梅》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①,湖光寒浸玉横斜②。
似将篆籀纵横笔③,铁线圈成个个花④。
【注释】
①孤山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他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终身不仕,种梅养鹤,人称“西湖处士”。②寒浸玉:月和梅花映在湖面上,如玉浸于水中。辛弃疾好事近·西湖:“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玉横斜:梅花色白如玉。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③篆(zhuan):即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即是籀书,一般称小篆为“篆”。籀(zhou):即籀书,也叫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纵横笔:用华光梅谱“起笔纵逸”句意。④圈:画梅花之法,圈成各种形态,但不能太圆。华光指出画梅三十六病之一为“圈花太圆”(梅谱)。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八三。
陶宗仪(生卒年不详),元代文学家,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应科举考试不中,遂致力于学问。晚年避乱迁居松江,躬亲稼穑。入明后,曾被聘为教官。工诗文,著述很多,有南村诗集、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等。
陶宗仪精于书画鉴赏,他这首题写墨梅的诗,涉及书画相通的理论问题,丰富了画梅笔法的内涵,值得重视。诗从林逋发端,因为梅的老家在西湖孤山畔的林逋家。一、二两句将梅放在“明月”、“湖光”朦胧清寒的背景中加以渲染,更增添了墨梅的情韵。“月”是贯串两句诗的诗歌意象,明月照在林逋家的梅花上,使人联想起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玉横斜”,写出墨梅的动人姿态和风神,月光和着梅花映在西湖碧波中,如玉浸水中,夜色清寒。诗的前半首,写画面景物,又富有诗情。下半首转而发议论,诗人说画面的墨梅,纵笔超逸,用篆籀笔意,画成枝干、花朵,朵朵梅花用铁线圈成。书画相通,书画用笔相同,前贤早有论述。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辨说:“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书画其实一也。”宋文同画竹、郭熙画树木,元人温日观画葡萄,用草书笔法。赵孟頫自题秀石疏林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柯九思则说:“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写叶用八分法。”(丹丘题跋)他们都谈到自己作画过程中贯彻书画融通的创作经验,明人陈继儒总结这种画学理论时说:“古人金石、钟鼎、篆、隶,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妮古录)而画墨梅用篆籀笔法,还很少有人提到,因此,陶宗仪的这首题画诗,具有一定的文献意义和美学价值。
-
东郊欲寻春,未见莺花迹。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孤帆信溶漾,弄此半篙碧。舣舟桓山下,长啸理轻策。弹琴石室中,幽响清磔磔。吊彼泉下人,野火失枯腊。悟此人间世,何者为真宅。暮回百步洪,散坐洪上石。愧我非王
-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指河南的洛阳。唐代时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折柳:原指《折杨柳》曲,这里不仅指曲名,而且暗含着一种
-
灌甘蔗喻 【原文】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1]:“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
-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
【原题】:癸酉仲夏自□道□华严山主正师上人□□相遇今忽至止且云□□□□□□携□□□□□□□□□□□□□□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商隐的诗句
李商隐的这首诗表达了相聚和离别的艰辛。上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意味着即使相聚时难,分别同样艰难。下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指的是春天的风无力地刮着,百花凋零。春蚕食尽了桑叶,止于死丝,无再生之可能。燃烧至烛尽灰落,泪水方开始干涸。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和伤感之情。
-
【原题】:丙午寒食厚卿置酒压沙寺邀诸君观梨花独苏子由不至以诗来邀席客同作予走笔依韵和之
-
根据“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的介绍,这本小说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与社会风貌的作品。故事以茶馆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文章揭示了茶馆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赞扬了茶馆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本小说,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还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性、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部小说在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
张载:叙行赋 张载岁大荒之孟夏,余将往乎蜀都。脂轻车而秣马,循路轨以西徂。朝发轫于京宇兮,夕予宿于谷洛;践有周之旧墟,槐丘荒以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