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郭沫若)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骆驼·郭沫若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暴风雨来时,
旅行者
紧紧依靠着你,
渡过了艰难。
高贵的赠品呵,
生命和信念,
忘不了的温暖。
春风吹醒了绿洲,
贝拉树垂着甘果,
到处是草茵和醴泉。
优美的梦,
象粉蝶翩跹,
看到无边的漠地
化为了良田。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骆驼,你星际火箭,
你,有生命的导弹!
你给予了旅行者
以天样的大胆。
你请导引着向前,
永远,永远!
1956年9月17日
这是诗人建国后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篇章。诗人在骆驼集前记中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诗。从艺术上来看,它已不同于诗人以前那些直抒胸怀的浪漫主义诗章,而是把骆驼作为一种象征体,来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愫。实际上,他是通过骆驼这一坚韧不屈的形象来赞颂革命的人民和无畏的战士。看,当大地还处在黑暗中时,这沙漠的船,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满怀信心地昂首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而当暴风雨来临时,它又赠予旅行者以温暖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念。可以说,它是黑暗中的引路人,暴风雨中的斗士。然而,当它引导人们到达美妙的境地,引进在甘果如缀、醴泉清澈的绿洲中时,又不陶醉其中忘记自己跋涉的使命,而是仍然迎着天际的火云,向更美好的乐园进发。诗人对骆驼这一形象,倾注了真挚的感情,使人感到具有言外之旨,象外之义。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感情与具体物象的有机融汇,以诗人的赞美之情作内蕴,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以形象体现出动人的意境。诗,是寄托诗人的理想并抒发内心情感的。诗人明写的是骆驼,暗喻的却是自己的抱负和感受。从这首诗,使我们联想到李贺的咏马诗。可是李贺的咏马诗是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展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傲骨;郭沫若通过赞颂骆驼,则是抒发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感情,并向人们展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限美好的未来境地,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诗作发表之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认为它不同于某些迎合形势的作品和急就章,是诗人经过较深的思索精心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所创造的骆驼的形象,既具有巨大的思想概括力,又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句子还过于直露。但从总体看来,确是郭沫若解放后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原注] 贝拉树即椰枣树,叶似椰子树,果如枣而大。
-
【5402】中共党史知识问答(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编,罗平汉主编,人民出版社,24万字,2021年1月第1版,68元)△45题: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
-
《现代散文作品·西行散记》简析 白朗著。作于1937年,收于散文集《西行散记》,见《中国现代散文
-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1],只身东海挟春雷[2]。 忍看图画移颜色[3],肯使江山付劫灰[4]! 浊
-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原典】
-
时节变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
-
【注释】: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 ,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在这首词里,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据马缟《 中华古今
-
宋词典故·午桥 【出典】 《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度以年及悬舆,王纲版荡,不复以出处为意。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禾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花
-
(节自 《文帝本纪》) 上曰 ① :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②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 ③ ,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