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中秋》
〔明〕张岱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邱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
——陶庵梦忆
此篇确系神品。神品何以得之?我以为像这样的回忆文章,必须当日“玩”得神了,以后在一定的契机启迪之下,想象、思索得也神了,下笔时才能一挥而就,如有神助。
神——神的境界、神的意象、神的氛围等等,都是由人——有文化的人自己创造的。有文化的人参加一般活动,能把没文化的或少文化的变成有文化的;而一旦参加本身含有文化的活动,就会使其中的文化成分变得更加浓郁、更加深厚。原因何在?我想恐怕是与文化人的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方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欣赏者。这一次中秋,是群众自发进行的,在歌咏、演戏、饮酒观景的过程中,谁能说欣赏活动只是单方面的?唱歌的人不是同时在欣赏听歌者的感受情形吗?唱戏的人不也因鼓掌喝彩而神采倍增吗?喝酒固然是一乐趣,看别人喝——尤其是喝醉时,不是更加有趣?至于观望美丽的风景,在一般人可能是单方面的,但在文化人眼里则大不相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文化人眼中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是有感情、有文化的自然,文化人能感受到自然对于自己宣泄感情的反馈。文化人的这种活动方式,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前进,而且也改造了自己,还把没文化和少文化的广大群众邀集到这个浩浩荡荡的文化洪流中去。应该说,这一次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是一次调集当时、当地各阶层人们共同继承传统文化的盛举,以继承为名,发展也就在其中了。
联想到我们近年经常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因为把创造和欣赏的两重关系截然分开,使参加者难以享受到同时兼有两种身分的快乐。更何况文化的推进,是要在实践中曲曲折折地行进,要通过摸索和顿挫取得真知;不要把什么全都挑明,不要像某些蹩脚的话剧演员那样,一上舞台就“直奔目标”,用图解的办法解释这个人正在想什么和将要干什么。真走到那一步,不仅不可能成为神品,恐怕距离能品也差一大截呢!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对情人表达爱意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对爱人表达爱意的诗句,有没有适合送给爱人表达爱意的古诗词有能表达对爱人,向恋人表达爱慕的诗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
-
凭阑人·寄征衣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一生仕途坦畅,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主持修
-
作者: 李元洛
-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2〕。旅寓巴蜀,浮游岁序〔3〕。殷忧明时,坎圣代〔4〕。九
-
孟尝君将入秦 ① ,止者千数而弗听 ② 。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
-
风吹积雨销太行,水暖河桥杨柳芳。少年初仕即京国,故里几归成鬓霜。山行马瘦春泥滑,野饭天寒饧粥香。留连芳物佳节过,束带还来朝未央。
-
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
-
(一)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二)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
-
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嗟吾不才子,怜汝无弟兄。抚养虽骄呆,性识颇聪明。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老幼不相待,父衰汝孩婴。缅想古人心,慈爱亦不轻。蔡邕念文
-
深秋了,公园里,桂花飘香,荷塘枯影,一荣一衰,彰显了两字:自然。逛了公园,去图书馆消磨时光。先到四楼藏书室,关注一下有没有本土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