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李白《关山月》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李白《关山月》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题解】 关山月为乐府鼓角横吹曲,歌词多写离别的哀伤。李白以乐府古题抒写士兵因长期离家守边而引起的思归痛苦。诗人着力描写士兵离开家乡路途的遥远: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边塞地带的死亡危险;“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里不是一般化地描写别离,所写的也不是一般含意的分手别离,而是近乎于生离死别。着意点染出士兵戍守别离生活的悲剧氛围。因而,戍客思归的 “苦颜”和高楼佳人的 “叹息”,就显得格外凄苦,令人哀伤不已。开篇月出天山、长风万里的壮阔景象,和离愁别苦、殷切思归的情调融为一体,形成本篇豪迈悲凉、“气盖一世” 的风格。 【全诗】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 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 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 (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 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 【大意】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 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 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 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 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 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 息吧。 【鉴赏】 开头四句, 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 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 何以说 “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 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不靠海,但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 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 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 也许难乎为继, 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这里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佇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 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 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 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 曾被匈奴在白登山 (今山西大同市西) 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 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 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 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二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 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 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 诗人,征人,乃至读者, 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 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 的想法, 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 在一般诗人笔下, 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 与之相应, 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而运笔又毫不费力。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得如此。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运笔举重若轻,思绪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 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 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余恕诚) 【鉴赏】 这是一首揭示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牺牲和悲痛的诗,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 罪恶,超出了前人“伤离别”的范畴。首四句紧扣关、山、月三字,描写了一幅西部边地 “月出天山”的辽阔图景,首二句,所谓“出天山”,是因为唐之疆域广大,征戍者更在天 山之西。他们来自中原,身在西而心向东,在这月圆光明之夜,引领东望,只见横亘天 山,苍茫云海,能不感到异地的荒寒无际?接下“长风”二句,是言士卒戍边,遥望故乡, 似乎感到万里长风,横掠中原,扫遍北国,浩浩荡荡,飞越玉门关而来,能不更觉边塞的 空阔辽远?此写景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而透出征人的思亲怀乡之情。中四句,举出汉 高祖讨伐匈奴被围之“白登山”与唐代吐蕃窥伺之“青海湾”,说明历代的战争无休止、 出征的士卒无回还之情况,有力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牺牲的巨大,以及给无数征人和 家属带来的痛苦。结四句写“戍客”的思归之情。前二句言征夫望着月下荒凉冷寂的 边地景色,怎能不脸色忧愁而思念家乡呢?后二句从故乡方面说,身在高楼的妻子,面 对此苍茫的月色,也许在不停地叹息吧! 这样将边地辽远、空阔、荒寒的景色与征夫、 亲人的痛苦叹息联系起来,两地共“明月”,两地共“叹息”,使全诗的意旨格外婉曲深沉, 意境格外幽远,则余味无穷矣。 【集评】 宋·杨齐贤:“吴氏语录曰:太白诗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皆气盖一世。学者皆熟味之,自不褊浅矣。天山在唐西州交河郡天山县。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 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卷四) 宋·吕本中: “李太白诗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及 ‘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之类,皆气盖一世。学者能熟味之,自然不浅矣。” ( 童蒙训) 明·高棅: “偶然 ‘玉门关’ 一语,以白登青海,跋涉甚长。”(唐诗品汇 卷之五) 明·胡应麟: “ ‘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则律以 辋川诸作,便觉太闹。青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雄浑之中,多少闲雅!” ( 诗薮)
猜你喜欢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白居易的这句诗是描绘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场景。在这个句子的上一句是什么呢?白居易前一句是“天心夜一动,德地自波翻。”,意思是天地之间微微震动,德行良好的地面在涟漪中波动。而在下一句中,白居易继续形容了长生殿内的空寂,“蓬窗玉砌琅玕冷,夜扫中庭水溅银”。整首诗状景描写夜晚长生殿内蔓延着私语细语的幽香,充满了神秘的氛围。

  • 《圣迦太琳节致词》鉴赏

    作者: 李伟昉

  • 生活,是很好玩的

    【4636】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7 8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52元)△3部分:①有味;②草木;③春秋。〇诗的作用:

  • 8月29日 中共中央制定《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

    8月29日 中共中央制定《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 : 8月29日,中共中央制定了《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决议案对湖北、湖南两省秋收起义的时间、指挥机构、区域划分及任务等作了布置。其要点是: (一)、两湖

  • 咏花诗词之《山石榴》全诗原文鉴赏

    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间。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似火一般的杜鹃花映红了小山。它的花瓣有繁有简、既多且艳。摘下一朵插在佳人玉钗之上,只怕有人担心要烧坏那乌黑的云鬟。这是著名诗人

  • 《秋兴》禅思哲理诗赏析

    秋兴王昌龄①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②。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对泰就寒谷③。【注释】①王昌龄

  •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诗名篇《山鬼》注释、翻译和赏析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 ① ,子慕予兮善窈窕 ② 。 乘赤豹兮从文狸 ③ ,辛夷车兮结桂旗 ④ 。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⑤ 。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⑥ ,路险难兮

  • 《陇头吟赏析》

    此诗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

  • 古籍名著《夏小正》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大戴礼记》共81篇(今存39篇),《夏小正》为第47篇。《隋书·经籍志》除载《大戴礼记》外,还另载《夏小正》1卷,可见隋朝以前即有单行本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