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轨:合乎。大利:指厚赏。讼:争辩。
【译文】 在明智君主所治理的国家里,命令是最尊贵的言辞;法律是政事的最高准则。除了君主的命令之外的言论就再没有尊贵的了,除了国家的法律之外就再没有第二种准则了,所以言论和行动凡是不符合法令的都必须加以禁止。至于有些言论虽然没有法令根据,但是可以用来对付欺诈、应对事变、产生利益、推断事理,君主一定要在采纳这种言论的同时责求它们的实际效果。言论和实际效果相符的,就给予重赏;言论与实际效果不符的,就给予重罚。这样,不聪明的人就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敢说话,聪明的人也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这是由于君主明智而没有争辩的缘故啊。
【评说】 法家赋予法令以绝对的权威。法令总是以明确的条文形式得到发布和传达,君主用它们来役使民众,就像用指令操控机器的运行一样令行禁止。但即使人能够成为执法的机器和守法的机器,社会中还有一些复杂的事物不能简化为简单的条文形式,也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加以判别。这样,法家对法治的情结就开始走向偏执,并致力于从思想观念上入手,要求统一思想,禁毁一切与法令不符合的书籍。所以,从商鞅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到秦始皇、李斯的“焚书坑儒”都是用野蛮的手段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结果。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方丈涉海
-
青琐曾留眄,珍藂宛未移。幸分霖雨润,犹见豓阳姿。岸帻来朱槛,攀条忆绛蕤。能令人爱树,不独召南诗。
-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南并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西距江,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州之东,自城至于东江,其北堤,石楗二,阴沟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原文鉴赏 刘义庆(403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6),李白二十五岁。这一年秋天,诗人怀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
-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烛下尊前一分手,舟中岸上两回头。归来虚白堂中梦,合眼先应到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