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从军北征》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写了北征广大将士对故乡的思念。
前两句描写环境气氛。“天山”,在今新疆中部,西河旧事载,“天山高,冬夏长雪,故曰白山。山中有好木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者皆下马拜。在蒲海东一百里,即汉贰师击右贤王之处也。”“海风”,从天山脚下湖泊里刮出的风。古代也称塞外湖泊叫海,如蒲昌海、蒲类海等。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等内容。首句写地点、气候。天山本来高寒,这是一;其次,又是“雪后”,其寒又甚;第三,从湖泊里还刮来阵阵寒风,更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大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而且又是在夜间艰难地跋涉着。本来广大将士长期离乡,心里就笼罩着一层愁绪,客观环境的艰苦肯定会使这层愁绪扩大、加深。这还不算,次句紧承首句,一个“偏”字,如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更其增加了凄凉气氛。广大将士对永无穷尽的行军征战生活的厌弃,对客居异乡所怀有的寂寞孤独,对眼前艰难跋涉的不堪忍受,和对家乡的魂牵梦萦,平时一直深深埋进心灵的谷底,被意识牢牢地控制着;可是以述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为其基本内容的行路难却像一把烈火,将其忧伤烦恼思绪一一点燃,因此,将士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乡心情也就是合乎情、顺乎理的了。
后二句写三十万征夫同时回首怅望故乡。“碛”(qì),沙漠。“一时”,同时。“看”读作kān。末句又作“一时回首月明看”,意思相同,即一时间都回过头来向东望着离别的故乡。由于行路难乐曲触动了征战将士思念故乡的感情,所以在这支浩大队伍中就出现了一幕奇观:三十万征战军人同时回首东望故乡!黄生唐诗摘钞云:“闻笛思乡,诗中常事,硬说三十万人一时回首,便使常意变新。”“三十万”与“一时”本来是对立的,尤其是一曲微不足道的笛音要想统一三十万人的行动步调根本不大可能;但由于诗人善于将其置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就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巨大的真实。毫无疑问,诗人的这一“硬说”,使其诗作本身获得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成功,也使其末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但这“硬说”却不是无知妄说.诗人长期生活北方边地,他熟悉广大将士生活,洞知其心里的任何一个微波细澜;这次随从大军北征,他对广大将士的思乡心绪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相信,没有听到行路难笛音则已,一旦听到,任何一位官兵都会回望故乡的。正是建立在这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诗人才可能熔铸出这一奇拔精警的诗句来。
-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
宋词典故·王谢堂前燕 【出典】 唐·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见《全唐诗》卷三六五)参见“王谢”条。 【释义】 王氏与谢氏为六朝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里带水的词语,内容包括带水的诗句(整首),带水寓意的好诗词,带水字的诗句。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
-
理想出门不必带钥匙,进门不必用钥匙这是我的理想当然,我说的不是密码锁不是指纹锁、识脸锁等我说的是……家家户户有门但,门是挡风挡雨挡
-
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 上阕写思妇睡觉的慵懒情态: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唇上的朱红已经褪色。枕上只见簪发的玉钗,却不见了系罗衣的、用五色丝线作穗的流苏带子。佩饰物的零乱,人物的怠倦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
-
作者: 冯好勤 【本书体例】
-
坐落于朝鲜半岛南畔起伏有致的山脉和丘陵上的首尔的天空很低,专属于这场穿越国界经历的格调,从登机那刻开始,发散、四溢。对靠窗的座位十
-
凉月满天·我不敢老凉月满天我爹老了。躺在炕上,眨巴眨巴大眼睛,不认识来的都是谁。他不久前才从城里的我家搬回乡下——工作原因,我不能
-
初夏傍晚,酴醾飘香,荇风轻约,词人曲阑凭遍,情思悠长,以至忘了卷帘,耽搁了双燕归梁。全词着墨纤细,抒怀曲婉,表现出女词人体物的精微和咏物的巧思。
-
山海关东门外二里处有一道由北向南延伸的高岗,叫做欢喜岭。顾祖禹《谈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记载说:“欢喜岭,一名恓惶岭,言戍边者去而悲,还而喜也。”清代萧德宣诗云:“入时欢喜出时愁,小岭居然名两留。山川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