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 (1),地大震。余适客稷下(2),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3);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4)。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5),沂水陷穴(6),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7),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注释〕(1)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2)适:恰好。稷下: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附近地区。(3)仆: 倒。(4)并: 都。(5)栖霞: 县名,在山东省东部。(6)沂水: 县名,在山东省东南部。(7)溲溺:小便。
〔鉴赏〕地震虽然收录在聊斋志异中,但它不是小说,而是记叙散文。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山东发生了一次至今仍为科学界所重视的大地震。蒲松龄的这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就是这次地震情况的真实记录。
文章起首两句,交代地震发生的时间,以及作者自己身在何处,正做何事。内中包含三点意思: 点题,强调文章的纪实性,指出在灾难降临之际人们是怎样的浑然不觉。地震即将发生,而蒲松龄与表兄正在灯下对饮,就是例证。
接下去便是对地震情况的具体描述。作者紧紧抓住纵向的时间线索,把地震的发展变化过程极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忽”、“俄而”、“久之”、“逾一时许”、“后”,合成一条经线,贯串全文,使内容连成一体。地震本是瞬息万变、惊慌恐怖的复杂场面,但作者叙述起来偏是从容不迫,条理井然,面面俱到。这全是上述表示时间的词语界划与节制的结果。随着时间线索的纵向发展,作者又连续不断地向横向展开,把地震的发生发展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先有地声,“自东南来,向西北去”。接着小震,“几案摆簸,酒杯倾覆; 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继之大震,“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最后,“稍定”。一个“稍”字,说明还有余震。这与科学家对地震几个阶段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科学家多是从地壳内部的结构变化来剖析地震,而蒲松龄皆用地面景物的动荡变形来描述地震。科学与文学的分野,在这里体现得十分鲜明。
大自然的变化是文章横向展开的物的侧面,而人在地震过程中的心理情态则是横向展开的人的侧面。物人混同,因果相应,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体。对于人的侧面的表现,自然也是依附于时间的脊干的。且看: 听到地声时,“众骇异,不解其故”; 小震已经开始,人们只是“相顾失色”,头脑仍然没有反应过来,“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这些皆是蒲松龄根据在表兄家中的眼见身受所作的记述。下文,由于蒲松龄已“疾趋出”,视听面随之扩大,于是便转入了对全城惊怖景象的描写。“儿啼女号,喧如鼎沸”,“鸡鸣犬吠满城中”,“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然后,又补写地震后各地的传闻: “某处井倾侧,不可汲;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由此,我们又可以理出一条空间线索: 由屋内到屋外,到全城,以至于广大的地震区域。
全文就这样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 既写物的侧面,又写人的侧面; 纵向发展,横向扩延; 物人俱陈,因果相对,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艺术立体。再加上,开头第一句中的“地大震”和末一句的“此真非常之奇变也”,起结相合,两端包裹,显示出了简洁、严整、充实的文学格式之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三百多年前,蒲松龄经历了这场地震,并把它描述出来,却丝毫未染迷信色彩,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在正文之外,作者又附记了一个妇人在夜间于狼口夺儿的故事。并评论说: “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作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在地震中男女裸体相聚告语的事,再作一番议论。这是一种叙议结合的“异史氏曰”。但故事本身殊无意味,给人以续貂之感,甚至破坏了原文的完美。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当是确论。
字数:1843 张远芬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15-1517页.
-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 ① 。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见齐宣王 ② 。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
-
韩退之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六年冬,振武军吏走驿马诣阙告饥,公卿廷议以转运使
-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作者: 吴泽永
-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
-
古文观止·清文·林嗣环·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
作者: 张俊山
-
放萤苑即隋苑,一名上林苑。按《资治通鉴·隋纪七》炀帝大业十二年,五月,“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至七月幸江都宫。放萤事在东都,人们一般取江都之说。张翥的这首诗重在揭示荒淫亡国灭身的道理,在对比中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杨花吹春一千里”的“杨花”既谐杨广之姓,又暗用北魏胡太后
-
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共携松叶酒。俱簪竹皮巾。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谬以道门子。征为骖御臣。常恐丹液就。先我紫阳宾。夭促万途荆哀伤百虑新。迹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泣对双泉水。还山无主人。
-
时: 或一日的黄昏。 地: 或一处。 人: 老翁约七十岁,白须发,黑长袍。 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