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六十三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为无为①,事无事,味无味②。
大小多少③,报怨以德④。图难于其易⑤,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⑦,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①为无为:是说任其自然,把无为当作为。 ②味无味:以无味当作味。王弼注:“以恬淡为味”。 ③大小多少:蒋锡昌认为,“不可解,当有误文”。马叙伦认为“是古注文”(老子校诂)。 ④德:恩德。怨:怨恨。 ⑤图:考虑、处理。 ⑥作:开始。 ⑦诺:允诺、应许。
〔鉴赏〕 本章老子在“无为”的宗旨下,讲圣人如何处事治世。老子首先指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由此主张人处理事情须从细易入手,但又不可将事情看得太容易,只有心存困难才能免于困难和“终无难”。
正是因为如此,本章被魏源认为是“明无为而无不为之旨”的(老子本义)。为何讲是“明无为而无不为之旨”的?这在魏源看来老子所谓的“无为”,“非徒䡝断之见,托诸空言而已”,老子的“无为”并非真的“无为”,实际上是有所为的,只不过与众人有所不同罢了。王道说:“众人所为者有为之事,圣人所为者无为之道。”(引自魏源老子本义)这就说明老子处事有为必与众人不同,表现在这里,老子能图其难于易之时,为其大于细之时;这是因为老子知道天下之事始易而终难,始细而终大,所以老子提醒人们处理艰难之事要从细易入手。但老子又与人不同的是,当他面临细易之事时,却从不掉以轻心;为了使事情“成其大”,老子将内心思虑始终落实在“小”(细心)上,这照吴澄说来:“心之大小,始小之时,心固不敢自以为大,即已大而此心亦终不改,始终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道德真经注)用现代话来说是做事始终以“一种慎重的态度,谨密周思,细心而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这样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同样,为了使事情“终无难”,老子将内心思虑始终落实在“难”上,吴澄解释说:“心之难易,始多易者终必多难;是以圣人虽当始易之时而心犹难之,始终不敢易,所以终无难。”这用现代话来说是做事如能“看到困难并重视困难,就能免于困难”(任继愈老子新译)。这就是老子说的“终无难”。
而上述这些,正说明老子处事治世的不同凡响处;也正因为有这些,所以老子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中人们也能看到蕴含着的辩证法,即“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宿云低迥盖,残月上虚轮。幸此承恩洽,聊当故乡春。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 溪白石出,玉川红叶
-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
-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
-
绝句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生卒年不详,号明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南
-
江郎: 指南朝文学家江淹。江淹年幼时就因文采飞扬而出了名,而晚年却才思枯竭。典出南朝梁·锺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
-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作品赏析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读过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你读过的唯美的诗词,诗词之美最醉人,你读过最美的古诗词有哪几首,古诗词让人读过后顿生豪气。暗香疏影,我最喜欢的【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
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香饭青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