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苏轼·凌虚台记》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苏轼·凌虚台记》鉴赏

古文观止·苏轼·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 “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11),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 ①国:城市。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西安西南。②都邑: 大都市。丽:依附,附著,靠近。③损: 损害。益: 益处。④陈公: 陈希亮,字公弼,青神 (今四川青神)人。宋仁宗天圣进士,官至京东转运使。杖履: 杖,拐杖。履,行走。泛指老人出游,散步。逍遥: 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⑤累累 (leilei): 接连成串。髻 (ji): 发髻,挽束在头顶上的发。⑥危: 屋脊。⑦从事: 官名,此处指属员。⑧蒙翳 (yi): 遮蔽,遮盖。虺 (hui): 毒蛇。窜伏: 潜伏。⑨相寻: 连续不断,相互循环。⑩秦穆: 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的国君。祈年: 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tuo) 泉: 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汉武: 汉武帝刘彻。长杨: 长杨宫,本秦旧宫,汉时重修。五柞(zuo): 五柞宫,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称此名。仁寿: 仁寿宫,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造。九成: 九成宫,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因山有九重,故称此名。(11)颓 (tui):坍塌。垣 (yuan):墙。禾黍: 禾,谷子。黍,黍子,碾成的米叫粘黄米。泛指庄稼。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丘: 土堆,小土山。墟: 荒废的地方。陇亩: 田地。

【译文】 在终南山下修建城市,起居饮食应当都与山接触。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 而靠近终南山的大城市,没有比扶风更近的。凭极近的扶风去寻求最高的终南山,大概从地势来说,一定能找到。但是太守住在扶风,不曾知道有山在那里。虽然不是对事情有害处或者有益处的缘故,然而从事物的道理上讲是不应当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建筑的原因。

当凌虚台没有建筑的时候,太守陈公在它的下面逍遥自在地手拿拐杖散步,看见山岭露出在树林上面,接连成串,好像人们旅行在墙外走而显露出他们的发髻一样。陈公说: “这里必定有奇特的景色。” 于是派遣工人开凿它的前面,成为个方形的池子,把开凿的泥土建筑成一座台,高出于屋檐为止。然后人到这台上,恍恍惚惚不知道是台高,却以为是山在跳跃、振奋中迅速地长出来的。陈公说: “这座台应当取名为 ‘凌虚’。”他把这意思告诉他的属员苏轼,要求写篇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

苏轼答复陈公说: “事物的荒废、兴盛、成功和毁灭,是不可预测的。过去这里是荒草野田,是霜冻露水遮盖的,狐狸毒蛇潜伏的。在这时,难道知道有凌虚台吗? 事物的荒废、兴盛、成功和毁灭,在无穷无尽的相互循环,那么台再变为荒草野地,都是不可预测的。我曾经尝试和您登台眺望,台的东方就是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台的南方就是汉武帝的长杨宫和五柞宫,而台的北方就是隋文帝的仁寿宫和唐朝的九成宫,估计它们在一个时期的盛况、宏伟、杰出、奇异、壮丽,坚固而不可动摇,岂止胜过凌虚台的百倍呢? 然而几代之后,想要寻求它们类似的样子,却连破瓦坍墙,都不再存在,已经变为庄稼地、灌木丛、小土堆和田地了,何况这座凌虚台呢! 这座台尚且不能够依靠它的坚固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事的得失,忽然去又忽然来呢! 假使有人想依靠这座台向世人夸耀和自满,就过分了。世上有足够依靠的,并不在乎一座台的存在和消亡。”

我把这意思向陈公谈了不久,返回家就撰写了这篇记事文章。

【鉴赏】 苏轼在担任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他的上司凤翔府知府陈希亮建筑了一座登高眺望的台。本篇就是苏轼为这座台所撰写的一篇记事文章。

这篇“记”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实写,记叙了建筑凌虚台的缘起,选择的建台地点的优势和命名 “凌虚” 的由来; 后一部分虚写,借物抒情,抒发了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和“台犹不足持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求实态度。这篇“记” 的内容具体实在,直陈其事,严谨畅达,有实有虚,实虚结合,含意颇深,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 荒田《乡音中的偏方》

    春暖花开,乡音在故乡开出一树一树的花。一俟别离,花落成瀑。到他乡,恐怕也是零落殆尽,徒有花影,添一重心绪意蕴。待到年深日久,花已成

  •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全诗赏析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出处】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 【全诗】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通过描绘一个独自宿于博山王氏庵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自我思索、寻求真理的心境。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给人以不同凡响的审美享受。整首诗语言优美动人,层层深入地展示了作者对境遇的矛盾心理和对世态的深刻观察。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透过描写寂静的夜晚和博山的幽静,表达出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寻求心灵平安的愿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辛弃疾在这首诗中展示了他的情感和理念,使人沉浸其中,进一步领悟诗人内心的世界。

  •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全诗赏析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

  • 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夜半乐 【宋】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益鸟(音yigrave;)、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

  • 《老子·三十二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道”常无名 ① ,朴虽小 ② ,天下莫能臣 ③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⑤ 。 始制有名 ⑥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⑦ 。 譬“道”之在

  • 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全诗赏析

    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瑕。名劳长者记,文许后生夸。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继酬天禄署,俱尉甸侯家。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分行参瑞兽,传点乱宫鸦。执简宁循枉,持书每去邪。鸾凤标魏阙,熊武负崇牙。辨色宜相

  • 《山斋疏陋每焚香旁舍闻之而斋中不甚觉盖香随赏析》

    【原题】:山斋疏陋每焚香旁舍闻之而斋中不甚觉盖香随风以流也为四十言

  • 古典文学作品《严监生之死》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