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诗人的朋 友。②平明:天亮时。楚山:扬州一带,战国时属楚,故称此地之山为楚山。③冰心:心 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宋书 ·陆徽传:“冰心与贫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玉壶: 玉制的壶。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翻译】 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笼罩着大江夜入东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天亮送友人望江北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回到洛阳亲友如果问起我,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一片冰心装在玉壶。 【赏析1】 芙蓉楼,在唐代润州 (今江苏镇江)西北角,又名西北楼。辛渐,王昌 龄的友人,他路过润州,准备北上洛阳。当时,王昌龄正谪居江宁,为了送 辛渐赴洛城,王昌龄特地从江宁赶到润州。 诗的第一句,就交待了诗人冒雨夜入润州送友人的事。这是一个语义模 糊的句子,从字面上看,“入吴”的主语可以是连江的寒雨,也可以是抒情 主人公。语义的模糊丰富了句子的信息量,使它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描画了万里长江上弥天塞地的一片秋雨;二、交待了诗人冒雨从江宁赶 赴润州的行程; 三、渲染了诗人送友时的凄迷心境。 第二句由两个表面上关系松散的小句子组成。一个是叙述句。“平明送 客”,“平明”承“夜”,点明送客的时间是第二天的拂晓; 一个是描写句 “楚山孤”,描绘了送别的情境。楚岭连绵,本自不孤,以楚山为孤,从心 理学角度说,是移情于物。客中送客,本来郁积在胸中的孤独感,因为友人 即将赴洛与洛阳亲旧逢迎而大大强化,诗人不说自己的孤独,却将这种强烈 的情感泛化到大自然中,使目之所接,无非孤拔之物。这个“孤”既是远离 亲友的生活上的孤单;也是不被理解的心境的孤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 则无徒;人浊我清,必撄众忌。孤独中又隐含着诗人不肯与世同流的傲气, 这种复杂的心情就借兀傲特立的楚山具象化。于是,意识很自然地流向“洛 阳亲友如相问”的设想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迹的剖白。 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因为“不矜细节”而“谤议 沸腾,两窜遐荒。”和王昌龄同时的诗人常建、李白都有诗为他鸣不平。常 建在鄂渚召王昌龄、张偾一诗中说: “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 ”李 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表示了对王昌龄无罪遭贬的深切同情。 这些正是王昌龄设想洛阳亲友殷勤探问的现实基础。末句却避实就虚,以 “冰在玉壶”的比喻来自写胸臆。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的品 德;唐朝名相姚崇也以“冰壶之德”来比喻“当官明白者”。王昌龄引用古 语,又自出新意,直接以冰来形容心。冰,是晶莹、透亮的; 玉,是坚贞、 纯洁的。冰心放在玉壶之中,表里澄莹,洁白无瑕。诗人对亲友的询问,不 说客居之状,不抒思念、抑郁之情,偏用暗喻的手法以自己光明磊落、清廉 自守之志告慰亲友,诗格自高一筹。 【赏析2】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名篇, 最后一句尤为脍炙人口。此诗通篇浑 然一体,无论是内心情感的表白,还是 送别意境的营造,都与“一片冰心在玉 壶”相一致。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镇江西 北。王昌龄当时在南京做官,友人辛渐 即将由镇江过江,取道扬州前往洛阳。 王昌龄从南京赶到镇江,在芙蓉楼给辛 渐饯行。雨一直下个不停,一夜寒雨汇 入江水,东流吴地。“寒”字,点明季节 特征,亦衬托心情之黯然神伤。“连”字 说明雨下得很大很久,雨水、雾气、涟 漪,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江水东流不尽,更显得水天苍茫一片。夜雨无 眠,惜别的意绪和落不尽的寒雨,带着悲凉的意味,却因为滚滚江水的不 尽奔腾而显得意气不堕。 天一亮,诗人送友人乘船北上。夜雨洗净了天空,格外澄澈。开阔的 江面上,楚山孤立。这是眼前所见之景,楚山的孤独却源于诗人的感情投 射。友人的离去,使他感到深深的孤寂,故眼中所见独立的楚山亦觉其孤 独。同时,楚山岿然不动、遗世独立的姿态,亦是诗人不屈于世俗的精神 意志的外现。山是即景,亦喻心境,更是诗人人格的象征。 话别之际,诗人托友人向洛阳亲友带个口讯,说如果问到他现在的处 境,回答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他都会坚持做人 的原则,纯净真诚,坚贞不虚。南朝诗人鲍照白头吟即有云:“直如朱丝 绳,清如玉壶冰。”冰心玉壶,就是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质,唐人如李 白、卢纶、骆宾王、王维等人多以玉壶作为人格的自勉。唐人在玉壶冰 赋中云:“壶至洁,玉至鲜,有若君子清标。俨然色澄澄而外澈,质规规而 内圆。”王维清如玉壶冰诗云:“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 光含砌月余。”他们都对玉壶象征的品格心向往之。其时诗人正处人生的 低潮期,从岭南被贬归来任江宁丞,几年后被贬更其偏远的龙标。所谓 “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可知诗人虽然被短暂招回,但众口铄金,日子并不 好过。这一句托给朋友的话,更是坚定不移的自我表白和自勉。 这首诗具有纯澈明净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诗歌的写景造境上,更和诗 人的内心世界浑然一体,故此深入人心。 【评】 唐汝询解此诗:“此亦被谪入吴,逢辛赴洛,而有是叹也。言我方冒雨夜行,君则依山晓发,不胜跋涉之苦。倘亲友问我之行藏,当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虚,不复为宦情所牵矣。”(唐诗解卷二十六)此诗上联写送别之景,情寓景中,下联表心,托寄玉壶。一片晶莹世界,无尘可滓矣。
猜你喜欢
  • 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全诗赏析

    缇骑朱旗入楚城,士林皆贺振家声。儿童但喜迎宾守,故吏犹应记姓名。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 苏轼《紫团参寄王定国》全诗鉴赏

    谽谺土门口,突兀太行顶。岂惟团紫云,实自俯倒景。刚风被草木,真气入苕颖。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纤攕虎豹鬣,蹙缩龙蛇瘿。蚕头试小嚼,龟息变方聘。矧予明真子,已造浮玉境。清宵月挂户,半夜珠落井。灰心宁复

  • 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全诗赏析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作品赏

  • 《论书绝句(颜真卿)》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王文治 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用作为韵文的诗的形式来题咏艺术或评论艺术,或者说,把艺术作为诗歌的专门题材,在唐代杜甫以前并非绝无仅有;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

  •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秋天 [英国]莎士比亚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秋天, 当黄叶,或尽脱,或只三三两两 挂在瑟缩的枯枝上索索抖颤—— 荒废的歌坛,那里百鸟曾合唱。 在我身上你或许会看见暮霭, 它在日落后向西方徐徐消退: 黑夜,死的化身,渐渐把它赶

  • 《南蒯乡人言》原文与鉴赏

    作者: 谭子泽 【本书体例】

  •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期美国政府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而无暇兼顾。1898年秋,美国在美西战争胜利后,为了在分割中国的争夺中也享有均等权利

  • 白居易《池上闲吟二首》全诗赏析

    高卧闲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四皓再除犹且健,三州罢守未全贫。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梦游信意

  • 白居易《诏下》全诗赏析

    昨日诏下去罪人,今日诏下得贤臣。进退者谁非我事,世间宠辱常纷纷。我心与世两相忘,时事虽闻如不闻。但喜今年饱饭吃,洛阳禾稼如秋云。更倾一樽歌一曲,不独忘世兼忘身。

  • 《荔枝图序》原文、注释和解析

    唐·白居易 2 荔枝生巴峡间 3 ,树形团团如帷盖 4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 5 ,春荣 6 ;实如丹 7 ,夏熟;朵如葡萄 8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 9 ,膜如紫绡 10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